基于六经病脉证并治思维论脉诊在皮科辨治中运用
关键词:皮肤科;六经辨证;脉诊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2.031
中图分类号:R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2-0103-02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故以八纲、脏腑等辨证“司外揣内”,确立病机,结合体表局部皮损,可以拟出证治方案。但整体与局部的复杂关系并非俱是整体决定局部,一定条件下局部的病变也会影响甚至决定整体。笔者认为,临证引入六经辨证方法,即先辨病(三阴三阳病),次辨脉(阴脉、阳脉、独脉),再辨证(方证),最后定方,可有效解决整体与局部复杂关系。《伤寒论》每篇标有“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说明脉象与病、证候、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四方面应结合在一起。兹专议辨病后寸口辨脉在皮科辨治中的重要性,以期病脉结合,病脉证互参定方,提高疗效。
, 百拇医药
1 六经辨脉,首别阴阳
1.1 以辨别阴阳为基础
《疡医大全?论阴阳法》指出:“凡论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在十二经脉循行后便提出了“痈疽阳证歌”“痈疽阴证歌”,足见辨阴阳之重要性。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六经病脉证治思维,在辨病(三阴三阳病)阶段即不自觉地作出判断,并具有近似量化(如太阳、少阳、阳明、太阴)的特征。
1.2 脉辨阴阳能有效指导辨证用药
《伤寒论?辨脉法》云:“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而郑钦安《医理真传?切脉约言》可谓此句之最佳注释:“盛者气之盈,脉动有力,如洪、大、长、实、浮、紧、数之类,皆为太过、为有余、为火旺,火旺则阴必亏,用药即当平其有余之气,以协于和平;衰者气之缩,如迟、微、沉、细、濡、弱、短、小之类,皆为不及、为不足、为火虚,火虚则水必盛,用药即当助其不足之气,以协于和平。”并总结:“只此两法,为切脉、用药至简至便至当不易之总口诀也。后人未解得人活一口气之至理,未明得千万病形都是这一个气字之盛衰为之,一味在后天五行生克上讲究,二十八脉上揣摹,究竟源头这一点气机盈缩的宗旨,渐为诸脉所掩矣。”由此可看出,在皮科诊治过程中,通过辨阴阳二脉,察气机之盈缩,则可断病之阴阳虚实,作出粗概识别,用药平其有余之气,或用药助其不足之气,以协于和平。
, http://www.100md.com
2 《伤寒论》脉法可有效指导皮科论治各阶段
2.1 提示病机、病因、病邪,指导用药
临床上,荨麻疹、白癜风、皮肤瘙痒症患者,常可候到脉浮而弱、或寸浮而尺弱,按“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阳浮阴弱显示病机为营卫不和,提示可用桂枝汤类方结合辨病选用切合病机的专药(如白癜风加用一些既具光敏性、激活酪氨酸酶,又补肝肾的补骨脂、蒺藜、菟丝子等);另外,因病因病机的复杂性,临床需重视复合脉象的分析,如脉寸关滑数而兼濡,则提示在清痰热为主时,宜略加羌防剂祛表湿;若兼细,排除伤湿,恐有伤阴血之象,可加地黄、麦冬,或合四物汤。
2.2 提示病位、病势,定治法
《伤寒论》寸、关、尺分别对应上焦、下焦、中焦。寸为阳,尺为阴,并以此为主,多重整体脉,较少细部分析,与临床习以“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稍不同。当然,如独脉显著,可借鉴《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20条:“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所以,脉可提示病位。需注意的是,此病位与患者病变的具体解剖位置不尽相同,而更多体现邪正斗争的部位。如痤疮患者出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关部主中焦,浮为阳脉,心下按之柔软,提示中焦有无形之热;若诊得两寸浮滑、尺弱者,多表明上焦实、下焦虚,如属表寒内瘀热为标,太阴脾湿夹血虚为本,处方宜主攻上焦兼顾下焦不足,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当归芍药散。
, 百拇医药
另外,脉之沉浮可提示治法,如“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亦可提示病邪,如水饮,“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2.3 确立方证
如治疗痰热互结的小陷胸汤证,脉多见右寸关浮滑数;水饮证之苓桂术甘汤证,脉多见沉紧;而苓甘五味姜辛汤、真武汤、半夏厚朴汤,脉多为沉弱。当然,每个处方并非必定呈现《伤寒论》或《金匮要略》条文中提及的脉象,要注意与患者当下的症状、体征互参。
2.4 推测转归,定方案
首先,“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其次,阴病出阳现象。皮科临床少数成人水痘患者正如少阴病提纲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机体反应性低下,脉沉细弱,即便高热,患者仍是心平气和,除躯干、头面出疹外,一如常人而不觉,此时应注意不能依体温计之度数而用清热解毒发汗诸药,需急温肾阳,托寒外出,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若平素体质颇强,寒邪直中少阴,服上方后脉可转变为浮滑,两寸尤其明显,则为阴病出阳。少阴经证多转为太阳经之葛根汤证,患者似乎症状加重,出现流涕、肩背四肢酸痛不利等,此时以葛根汤疗效极佳;或视体质强弱转为少阳经证(如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不欲食),宜小柴胡汤加减。
3 结语
从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看,皮科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单纯皮肤病变;二是系统疾病在皮肤上的特殊表现。但中医皮肤科则远较此复杂,须遵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强调病、脉、证三方面对疾病做出判断,落实到主治之方,通过脉证合参,实现方证对应,以提高临床疗效。
(收稿日期:2013-12-31)
(修回日期:2014-08-05;编辑:梅智胜), 百拇医药(赖火龙)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2.031
中图分类号:R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2-0103-02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故以八纲、脏腑等辨证“司外揣内”,确立病机,结合体表局部皮损,可以拟出证治方案。但整体与局部的复杂关系并非俱是整体决定局部,一定条件下局部的病变也会影响甚至决定整体。笔者认为,临证引入六经辨证方法,即先辨病(三阴三阳病),次辨脉(阴脉、阳脉、独脉),再辨证(方证),最后定方,可有效解决整体与局部复杂关系。《伤寒论》每篇标有“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说明脉象与病、证候、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四方面应结合在一起。兹专议辨病后寸口辨脉在皮科辨治中的重要性,以期病脉结合,病脉证互参定方,提高疗效。
, 百拇医药
1 六经辨脉,首别阴阳
1.1 以辨别阴阳为基础
《疡医大全?论阴阳法》指出:“凡论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在十二经脉循行后便提出了“痈疽阳证歌”“痈疽阴证歌”,足见辨阴阳之重要性。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六经病脉证治思维,在辨病(三阴三阳病)阶段即不自觉地作出判断,并具有近似量化(如太阳、少阳、阳明、太阴)的特征。
1.2 脉辨阴阳能有效指导辨证用药
《伤寒论?辨脉法》云:“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而郑钦安《医理真传?切脉约言》可谓此句之最佳注释:“盛者气之盈,脉动有力,如洪、大、长、实、浮、紧、数之类,皆为太过、为有余、为火旺,火旺则阴必亏,用药即当平其有余之气,以协于和平;衰者气之缩,如迟、微、沉、细、濡、弱、短、小之类,皆为不及、为不足、为火虚,火虚则水必盛,用药即当助其不足之气,以协于和平。”并总结:“只此两法,为切脉、用药至简至便至当不易之总口诀也。后人未解得人活一口气之至理,未明得千万病形都是这一个气字之盛衰为之,一味在后天五行生克上讲究,二十八脉上揣摹,究竟源头这一点气机盈缩的宗旨,渐为诸脉所掩矣。”由此可看出,在皮科诊治过程中,通过辨阴阳二脉,察气机之盈缩,则可断病之阴阳虚实,作出粗概识别,用药平其有余之气,或用药助其不足之气,以协于和平。
, http://www.100md.com
2 《伤寒论》脉法可有效指导皮科论治各阶段
2.1 提示病机、病因、病邪,指导用药
临床上,荨麻疹、白癜风、皮肤瘙痒症患者,常可候到脉浮而弱、或寸浮而尺弱,按“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阳浮阴弱显示病机为营卫不和,提示可用桂枝汤类方结合辨病选用切合病机的专药(如白癜风加用一些既具光敏性、激活酪氨酸酶,又补肝肾的补骨脂、蒺藜、菟丝子等);另外,因病因病机的复杂性,临床需重视复合脉象的分析,如脉寸关滑数而兼濡,则提示在清痰热为主时,宜略加羌防剂祛表湿;若兼细,排除伤湿,恐有伤阴血之象,可加地黄、麦冬,或合四物汤。
2.2 提示病位、病势,定治法
《伤寒论》寸、关、尺分别对应上焦、下焦、中焦。寸为阳,尺为阴,并以此为主,多重整体脉,较少细部分析,与临床习以“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稍不同。当然,如独脉显著,可借鉴《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20条:“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所以,脉可提示病位。需注意的是,此病位与患者病变的具体解剖位置不尽相同,而更多体现邪正斗争的部位。如痤疮患者出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关部主中焦,浮为阳脉,心下按之柔软,提示中焦有无形之热;若诊得两寸浮滑、尺弱者,多表明上焦实、下焦虚,如属表寒内瘀热为标,太阴脾湿夹血虚为本,处方宜主攻上焦兼顾下焦不足,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当归芍药散。
, 百拇医药
另外,脉之沉浮可提示治法,如“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亦可提示病邪,如水饮,“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2.3 确立方证
如治疗痰热互结的小陷胸汤证,脉多见右寸关浮滑数;水饮证之苓桂术甘汤证,脉多见沉紧;而苓甘五味姜辛汤、真武汤、半夏厚朴汤,脉多为沉弱。当然,每个处方并非必定呈现《伤寒论》或《金匮要略》条文中提及的脉象,要注意与患者当下的症状、体征互参。
2.4 推测转归,定方案
首先,“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其次,阴病出阳现象。皮科临床少数成人水痘患者正如少阴病提纲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机体反应性低下,脉沉细弱,即便高热,患者仍是心平气和,除躯干、头面出疹外,一如常人而不觉,此时应注意不能依体温计之度数而用清热解毒发汗诸药,需急温肾阳,托寒外出,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若平素体质颇强,寒邪直中少阴,服上方后脉可转变为浮滑,两寸尤其明显,则为阴病出阳。少阴经证多转为太阳经之葛根汤证,患者似乎症状加重,出现流涕、肩背四肢酸痛不利等,此时以葛根汤疗效极佳;或视体质强弱转为少阳经证(如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不欲食),宜小柴胡汤加减。
3 结语
从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看,皮科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单纯皮肤病变;二是系统疾病在皮肤上的特殊表现。但中医皮肤科则远较此复杂,须遵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强调病、脉、证三方面对疾病做出判断,落实到主治之方,通过脉证合参,实现方证对应,以提高临床疗效。
(收稿日期:2013-12-31)
(修回日期:2014-08-05;编辑:梅智胜), 百拇医药(赖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