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脏相关”学说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
脏腑,五脏相关学说
关键词:冠心病;脏腑;五脏相关学说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2.035
中图分类号:R259.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2-0111-02
所谓“五脏相关”学说,是指在人体大系统中,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5个脏腑系统。生理上,各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以及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病理上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1]。在“五脏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冠心病的病位不仅局限于心,也与肝、脾、肺、肾四大脏腑系统存在错综关联,且在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主要受病脏腑,依次为肝脾→心脾→心肺→心肾。笔者现以“五脏相关”理论为指导,就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脏腑生理病理联系作一阐述。
1 肝脾相关阶段
肝脾相关阶段为冠心病的病前状态,其治疗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病机主要为肝脾不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和方式、疾病谱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业界越来越认识到情志致病的重要性及普遍性。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病因分为三大类,认为七情内伤为三大致病因素之一,强调情志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临证指南医案?郁》云:“情怀失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