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带状疱疹辨证论治要点
关键词:带状疱疹;辨证论治;蛇串疮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7.029
中图分类号:R275.9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7-0111-02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春秋季节容易发病,皮损特点为数个簇集性水疱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可发生于皮肤任何部位且多呈单侧性,常伴有神经痛。本病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范畴。相关描述可见《外科准绳·缠腰火丹》“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名缠腰火丹”、《外科大成·缠腰火丹》“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比较详细:“其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属肝心二经风火者,治宜龙胆泻肝汤;属脾肺二经湿热者,治宜除湿胃苓汤。”因本病常发腰部,民间又有“缠腰龙”“缠腰蛇丹”等称呼,现临床统称“蛇串疮”。多年来,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积累了一些带状疱疹内治法经验,现阐述如下。
1 临床表现
本病成人多见,一般先有轻度发热、乏力等全身不适,伴患部皮肤灼热或疼痛。1~3 d后,在一定神经分布的皮肤区域出现不规则红斑,继而发生多数或群集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患病后2~7 d内不断有新出皮疹。数日后水疱浑浊破裂,然后干燥结痂,痂脱后留有色素沉着,不落瘢痕。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过躯干正中线,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一般在神经痛的同时或稍后即发生皮疹,亦有在神经痛4~5 d后才发生皮疹,临床可误诊为心绞痛、胆或肾结石等疾病,疼痛轻重与皮疹严重程度无一定关系。年轻患者无疼痛或轻微,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甚则难以忍受;有些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留有神经痛,称为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儿童和青年人的病程约2~3周,老年人约3~4周。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2011年)
2 辨证分型
2.1 湿热感毒型
初期周身不适,乏力低热,患部皮肤敏感、轻度灼痛,继而出现米粒到绿豆大小丘疱疹或水疱,周围红晕,疱液混浊,呈簇集状,带状分布,多有游走性疼痛,伴烦燥、口渴、口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数。辨证:湿热内蕴,兼感毒邪。立法:清热除湿、解毒。方药:自拟清热解毒汤加减(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芩、栀子、苍术、萆薢、牡丹皮、赤芍、茅根、冬瓜皮、陈皮、薏苡仁)。
2.2 气滞血瘀型
皮疹结痂脱落消退,留有色素斑,但患部皮肤仍疼痛,或钝痛或刺痛,舌黯,苔薄白,脉弦稍细。辨证:气滞血瘀,经络阻滞。立法:活血化瘀止痛。方药:自拟活血止痛汤加减(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丹参、川芎、延胡索、地龙、枳壳、木香、桂枝)。
3 讨论
3.1 辨证分型的演变、病机分析及方解
临床上,本病遵循“发病→湿热感毒型→痊愈”,或“发病→湿热感毒型→气滞血瘀型→痊愈”2种演变途径。在此过程中,不会由实转虚,但可兼夹虚证或素体本虚。
本病多因思虑过度,湿热内生;或饮食不节,湿浊阻滞,化为湿热,兼感毒邪而发病。湿热毒邪迫使津液外溢,可见皮肤上出现丘疱疹或水疱,呈簇集状且带状分布;湿热感毒则水疱周围红晕、疱液混浊;湿热蕴阻,气机壅滞,加之毒邪侵犯,使经络运行不畅,则患处皮肤和皮疹疼痛,气机阻滞的疼痛特点多为游走性;湿热内盛,则周身不适、低热乏力;内热炽盛,则烦躁、口渴、口苦、大便干、小便黄;湿盛蕴阻中焦,升降失常,则不思饮食、食后腹胀;湿热毒内盛,则舌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数。治宜清热除湿解毒。方用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黄芩、栀子、苍术、萆薢、薏苡仁清热除湿;牡丹皮、赤芍、茅根凉血,既协助清热,又帮助解毒;冬瓜皮清热利尿使邪有出路;陈皮理气和中,湿邪得以运化,气机得以通畅。该阶段的疼痛根本是湿热感毒,气机阻滞而成。诸药相配,使湿热清、毒邪解,气机通畅,则症状消除。
若皮疹结痂脱落消退,但患处皮肤仍疼痛不止,则进入气滞血瘀型,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发生于年高体弱或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肿瘤患者。湿热毒已除,但气机阻滞未复,使血行不畅,久则气滞血瘀,患部皮肤刺痛或钝痛;血瘀,则舌黯、苔薄白、脉弦细。治宜活血化瘀止痛。方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丹参、川芎、延胡索活血化瘀;气为血帅,故用木香、枳壳行气则血行;地龙有通行经络、活血化瘀之功,且毒副作用小;桂枝的应用是关键,其味辛、甘,性温,有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之功,本方取其“温”和“通”之意,既能助活血药化瘀止痛,又能帮气分药行气通达,每每收获意想不到疗效,且无大汗虚脱之虞,临床应灵活加减,热证用6 g,寒证用9 g。诸药相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
3.2 兼证
临床上,本病可先按上述2种分型,根据疾病的演变规律进行辨证,同时还要考虑兼证(如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并再次进行整体辨证。将2次辨证结果汇总,最后确定立法和方药。如兼有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女性乳房胀痛、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等肝郁气滞之实证时,治宜疏肝理气,方选舒肝丸加减;若兼胸胁胀满串痛,善太息,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舌苔白,脉弦缓等肝郁脾虚之虚实夹杂证时,治宜疏肝健脾,方选舒肝丸和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兼面色?白,腰膝酸冷,形寒肢冷,神疲乏力,五更泄泻,小便频数、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肾阳虚之虚证时,治宜温补肾阳,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2个证型可分别兼有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故临证需认真鉴别,灵活应用。当某个证型兼证为实证时,可同治兼证;若兼证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时,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也可标本同治。另外,兼证的辨证方法还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等辨证方法。
4 小结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比较明确。笔者临证强调“毒”和“痛”,辨证论治也是围绕两者逐步深入展开。“毒”相当于湿热感毒型,即外感毒邪,是导致发病的原因;“痛”相当于气滞血瘀型,是毒邪侵犯人体后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所产生的症状。因此,本病初期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皮疹消退,疼痛变成主要矛盾时,则以活血化瘀、温通经脉为主,达到“通则不痛”目的。另外,“毒”和“痛”还可兼有其他的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须辨别清楚,灵活论治。“毒”和“痛”的论点和分型,不仅是本病辨证论治的总纲和主线,而且具有可靠的操作性和重复性。临证只要照此理法方药,综合分析,准确治疗,就能获得满意疗效。
(收稿日期:2015-05-24)
(修回日期:2015-08-02;编辑:梅智胜), 百拇医药(姜燕生)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7.029
中图分类号:R275.9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7-0111-02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春秋季节容易发病,皮损特点为数个簇集性水疱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可发生于皮肤任何部位且多呈单侧性,常伴有神经痛。本病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范畴。相关描述可见《外科准绳·缠腰火丹》“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名缠腰火丹”、《外科大成·缠腰火丹》“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比较详细:“其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属肝心二经风火者,治宜龙胆泻肝汤;属脾肺二经湿热者,治宜除湿胃苓汤。”因本病常发腰部,民间又有“缠腰龙”“缠腰蛇丹”等称呼,现临床统称“蛇串疮”。多年来,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积累了一些带状疱疹内治法经验,现阐述如下。
1 临床表现
本病成人多见,一般先有轻度发热、乏力等全身不适,伴患部皮肤灼热或疼痛。1~3 d后,在一定神经分布的皮肤区域出现不规则红斑,继而发生多数或群集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患病后2~7 d内不断有新出皮疹。数日后水疱浑浊破裂,然后干燥结痂,痂脱后留有色素沉着,不落瘢痕。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过躯干正中线,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一般在神经痛的同时或稍后即发生皮疹,亦有在神经痛4~5 d后才发生皮疹,临床可误诊为心绞痛、胆或肾结石等疾病,疼痛轻重与皮疹严重程度无一定关系。年轻患者无疼痛或轻微,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甚则难以忍受;有些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留有神经痛,称为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儿童和青年人的病程约2~3周,老年人约3~4周。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2011年)
2 辨证分型
2.1 湿热感毒型
初期周身不适,乏力低热,患部皮肤敏感、轻度灼痛,继而出现米粒到绿豆大小丘疱疹或水疱,周围红晕,疱液混浊,呈簇集状,带状分布,多有游走性疼痛,伴烦燥、口渴、口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数。辨证:湿热内蕴,兼感毒邪。立法:清热除湿、解毒。方药:自拟清热解毒汤加减(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芩、栀子、苍术、萆薢、牡丹皮、赤芍、茅根、冬瓜皮、陈皮、薏苡仁)。
2.2 气滞血瘀型
皮疹结痂脱落消退,留有色素斑,但患部皮肤仍疼痛,或钝痛或刺痛,舌黯,苔薄白,脉弦稍细。辨证:气滞血瘀,经络阻滞。立法:活血化瘀止痛。方药:自拟活血止痛汤加减(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丹参、川芎、延胡索、地龙、枳壳、木香、桂枝)。
3 讨论
3.1 辨证分型的演变、病机分析及方解
临床上,本病遵循“发病→湿热感毒型→痊愈”,或“发病→湿热感毒型→气滞血瘀型→痊愈”2种演变途径。在此过程中,不会由实转虚,但可兼夹虚证或素体本虚。
本病多因思虑过度,湿热内生;或饮食不节,湿浊阻滞,化为湿热,兼感毒邪而发病。湿热毒邪迫使津液外溢,可见皮肤上出现丘疱疹或水疱,呈簇集状且带状分布;湿热感毒则水疱周围红晕、疱液混浊;湿热蕴阻,气机壅滞,加之毒邪侵犯,使经络运行不畅,则患处皮肤和皮疹疼痛,气机阻滞的疼痛特点多为游走性;湿热内盛,则周身不适、低热乏力;内热炽盛,则烦躁、口渴、口苦、大便干、小便黄;湿盛蕴阻中焦,升降失常,则不思饮食、食后腹胀;湿热毒内盛,则舌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数。治宜清热除湿解毒。方用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黄芩、栀子、苍术、萆薢、薏苡仁清热除湿;牡丹皮、赤芍、茅根凉血,既协助清热,又帮助解毒;冬瓜皮清热利尿使邪有出路;陈皮理气和中,湿邪得以运化,气机得以通畅。该阶段的疼痛根本是湿热感毒,气机阻滞而成。诸药相配,使湿热清、毒邪解,气机通畅,则症状消除。
若皮疹结痂脱落消退,但患处皮肤仍疼痛不止,则进入气滞血瘀型,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发生于年高体弱或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肿瘤患者。湿热毒已除,但气机阻滞未复,使血行不畅,久则气滞血瘀,患部皮肤刺痛或钝痛;血瘀,则舌黯、苔薄白、脉弦细。治宜活血化瘀止痛。方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丹参、川芎、延胡索活血化瘀;气为血帅,故用木香、枳壳行气则血行;地龙有通行经络、活血化瘀之功,且毒副作用小;桂枝的应用是关键,其味辛、甘,性温,有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之功,本方取其“温”和“通”之意,既能助活血药化瘀止痛,又能帮气分药行气通达,每每收获意想不到疗效,且无大汗虚脱之虞,临床应灵活加减,热证用6 g,寒证用9 g。诸药相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
3.2 兼证
临床上,本病可先按上述2种分型,根据疾病的演变规律进行辨证,同时还要考虑兼证(如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并再次进行整体辨证。将2次辨证结果汇总,最后确定立法和方药。如兼有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女性乳房胀痛、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等肝郁气滞之实证时,治宜疏肝理气,方选舒肝丸加减;若兼胸胁胀满串痛,善太息,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舌苔白,脉弦缓等肝郁脾虚之虚实夹杂证时,治宜疏肝健脾,方选舒肝丸和补中益气汤加减;若兼面色?白,腰膝酸冷,形寒肢冷,神疲乏力,五更泄泻,小便频数、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肾阳虚之虚证时,治宜温补肾阳,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2个证型可分别兼有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故临证需认真鉴别,灵活应用。当某个证型兼证为实证时,可同治兼证;若兼证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时,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也可标本同治。另外,兼证的辨证方法还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等辨证方法。
4 小结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比较明确。笔者临证强调“毒”和“痛”,辨证论治也是围绕两者逐步深入展开。“毒”相当于湿热感毒型,即外感毒邪,是导致发病的原因;“痛”相当于气滞血瘀型,是毒邪侵犯人体后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所产生的症状。因此,本病初期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皮疹消退,疼痛变成主要矛盾时,则以活血化瘀、温通经脉为主,达到“通则不痛”目的。另外,“毒”和“痛”还可兼有其他的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须辨别清楚,灵活论治。“毒”和“痛”的论点和分型,不仅是本病辨证论治的总纲和主线,而且具有可靠的操作性和重复性。临证只要照此理法方药,综合分析,准确治疗,就能获得满意疗效。
(收稿日期:2015-05-24)
(修回日期:2015-08-02;编辑:梅智胜), 百拇医药(姜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