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7年第2期
编号:12976596
从中医“木旺侮金”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探讨肝肺二脏病理传变(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7年第2期
     4 小结

    中医通过结合五行、藏象学说,将肝肺二脏的生理联系、病理传变概括为金克木及木侮金。金克木表现在气机调节与阴阳互制两方面:一方面肺主肃降,肝主升发,肝肺二者升降相宜,则全身气机其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及支饮,又从饮停时间长短、部位深浅及轻重的角度命名“留饮”及“伏饮”。因此,该篇虽名“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但实则重点论饮。此后从汉代到宋代,虽有论及“痰”,并试图将二者分开论述,但并未能将“痰”与“饮”完全区分,饮病学说仍占据主导地位[4]。直至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论》将“痰饮”分而论之,指出“痰之与饮,其由自别,其状亦殊,痰质稠粘,饮为清水”,此外,还对痰和饮从病因病机及治法方面作了鉴别。后世多宗其说,定义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2 对“饮病”的认识

    自杨仁斋将“痰”与“饮”明确分开后,众医家把目光更多投放到痰病的探究中,而对饮病则无更多阐发。此后痰病学说日渐丰富,而饮病学说的发展则停滞不前。因此,对饮病病因病机的探讨更多集中在唐代以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人之有痰饮病者……外有六淫侵冒,玄府不通,当汗不泄,蓄而为饮,为外所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湿气变物,水饮内积,中满不食。”可见,六淫之邪可致饮,尤以寒邪和湿邪影响机体气化,易致水液停聚而成饮病。《素问·经脉别论篇》对人体水液的运行描述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见,人体水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多脏腑的协同作用,包括脾的运化与输布、肺的通调水道、肾的蒸腾气化等。因此,除了寒、湿等外邪客体,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欲过度等所致脏腑功能失调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