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8年第12期
编号:13264832
不同流派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年第12期
     研究表明,针刺双侧运动区、感觉区和足运感区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肌张力的平衡,缓解痉挛状态,降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15-16]。袁坚荣[17]认为,针刺双侧血管舒缩区也是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有效刺激区。楚佳梅等[18]研究表明,平衡区电针能有效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站立平衡功能,改善步行能力,缩短病程。焦氏头针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但由于缺乏中医理论依据,尚未得到学者普遍认可。

    2.2 于氏头针

    于致顺提倡头穴透刺,主張用传统穴名或某穴透某穴命名刺激区,认为穴位透刺可“一经带多经、一穴带多穴”,提出“针场”概念,并将头部划分为7个新治疗区[19]。他认为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选取顶区(百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和顶前区(前顶至囟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顶区主要用于治疗运动功能障碍及感觉功能障碍等,顶前区主要用于治疗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等。治疗中风偏瘫时,在相应的治疗区内采用丛刺法、长留针、间断捻转,可提高临床疗效。

    于致顺等[20]观察头部腧穴透刺治疗偏瘫有无特异性,研究发现百会透患侧曲鬓、百会透健侧曲鬓与运动区对偏瘫患者的肌力、关节功能、痛阈、血液流变学、血压和脑血流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