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9年第5期
编号:13380744
针灸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9年第5期
     2 中医辨证

    2.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ASCVD的实质为本虚标实,痰浊瘀血为标,肝、脾、肾三脏失调为本,痰瘀是肝脾肾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明代医家孙一奎首先提出“痰”的生成与“血浊”相关,《赤水玄珠》载“津液者,血之余,行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痰乃津液之变,遍身上下,无处不到”。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痰浊证与瘀血证在血液动力学、微循环、自由基及血液生化等方面的病理表现是极其相似的。可见,“痰”和“瘀”之间有不可忽视的因果关系,痰浊、瘀血在ASCVD的发病过程中呈病理相关性和病理渐进关系,尤其以老年患者表现最为明显。“老年多瘀”“久病必瘀”“虚久必瘀”,伴随年龄增加,五脏逐渐虚衰,成为瘀血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辨证分型

    治痰主以健脾调肝,痰的生成与脾关系最为密切。如若脾胃受损,健运失司,则致水谷精微不化,聚而为湿为痰。肝主疏泄,条达气机。肝疏泄功能失常,则会横逆犯脾,肝脾失于调和最终导致阴阳气血失和,产生痰浊,日久痰瘀互阻进而阻滞血脉。因此,治痰应结合健脾调肝。临床常见证型:痰浊内阻型多见于高脂血症初期或中期,肝阳挟痰型多见于ASCVD初期或中舒期,肝风挟痰型多见于ASCVD中期或后期,痰热内扰型多见于ASCVD中期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