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保健与生活》 > 2010年第7期
编号:11906319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善用四性五味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保健与生活》 2010年第7期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善用四性五味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善用四性五味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完整地论述养生防病的思想、理论、原则及方式方法的中医典籍,其养生学术思想和理论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其中的《内经》饮食法则,从食物的四性五味切入,详细介绍了各种食物的性味和宜忌。我刊特设专题精选整理相关内容,希望从古代养生文化瑰宝——《黄帝内经》中提炼出指导现代人科学饮食的精髓,呈现给读者。

    食物的四性五味

    食物的“气”或“性”又称四气、四性,是指食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性质,连同不寒不热的平性,故也有人称为五性。

    食物的“味”,即是指食物的主要味道,又称为“五味”,即辛、甘、酸、苦、咸。实际上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

    四性不同,功用各异

    中医认为,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证的药物,大多是温性或热性的。《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食物四性、功效及食物举例具体参见表一。

    五味相调,调理脏腑

    食物的五味,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此外,五味还与五脏相对应,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古人云:“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也就是说,辛味具有宜发散、行气血的作用,如对气血阻滞、肺燥等病,可选葱白粥、姜糖饮、萝卜饮等药膳;甘味起到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对脾胃气虚、胃阳不足等病,可选用红枣粥、糯米红糖粥等药膳;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遇有气虚、阳虚不摄而致的多汗症、泄泻不止、尿频、遗精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