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湿”击倒的老张
某中学体育教师老张,一向体健无病。不久前去游泳,归途遇雨,自恃身强体健,并不躲避,任淋回家。不料次日畏寒怕冷,发高烧达39℃,去医院诊治后,高热虽被控制,但低热滞留,不思饮食,上腹饱满闷胀,大便溏泻,小便甚少。除发热外,多种检查未见异常。于是去看中医。
中医科金大夫详细询问了病史,看了舌苔,诊了脉,和蔼地对他说:“你的病中医称谓‘湿阻’或‘湿困’,非常多见。只要‘湿’一去病即除,并不是什么大病,尽管放心。”
老张听了,信疑参半,觉得自己病了这么多时候,打针服药不少,也未见效,而今金大夫却说得这样简单,莫不是在安慰我?
金大夫似乎也看出了老张的心事,感慨地说:“我说的湿阻,你没有听说过吧。这也难怪,现在确实有不少人对西医的病名比较熟悉,而对中医的病名却很陌生。”
“中医所谓的‘湿’,既是病名,又是病因。湿与水有密切的关系。水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但是过多了,就会致病。‘湿’就是泛指人体中剩余过多、致人于病的水液。
人体所需要的水液,大多伴随饮食入口,首先由胃肠吸收,再由肺、脾、肾等脏器的代谢调节,输布于全身。除了满足正常的需要之外,多余部分则随呼吸、汗液、粪便、尿液等排出体外。人体代谢调节功能正常的时候,水液相对恒定,所以并不致病。如果进水特别多,例如茶酒嗜癖,或经常处于潮湿环境,或由于患者自身对水液的代谢、调节功能减低,这样体内多余的水液,不能及时排出,积蓄潴留,于是就可引起各种病变。‘湿’就是由于上述原因所产生各种病变的总称和概括。
中医认为,湿是一种非常广泛的致病原因。它不受时令季节的限制,一年四季都能发病,特别在梅雨和长夏(农历六月)期间更多。黄霉淫雨、水湿弥漫,人处其中,极易感染;长夏季节,溽暑熏蒸,暑多挟湿,所以湿病在这2个季节特多。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雨水较多,气候潮湿。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受湿致病的机会往往更多。上至龙钟老迈,下至儿童襁褓,均可发病。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是有外界气候或地理环境的影响,湿自外侵。如淋雨涉水,或久居湿地;或经常野营露宿,接触雾露霜雪;或天阴久雨,湿气弥漫;或汗后湿衣,不立即更换等等。病在肌肤表浅,治之较易。内湿是湿从内生,如饮食不节,偏嗜生冷、瓜果、甜腻,或膏粱厚味,或茶酒成癖等等;或因体内某些脏器的生理功能减退所致,或由其他疾病影响,使水液的代谢、调节功能削弱等等。其病在脏腑,发病缓慢,病情复杂,治亦较难。
湿,致人于病,不仅在于患者之众多,而且可以遍及全身。表现为精神疲软、四肢困倦、酸重无力、饮食无味、胸闷口苦、或甜或腻,甚至低热。但由于受湿之脏器或部位不同,其症状也不一样。如果湿在头部,头脑胀重,似带子缠扎(这种现象,患者往往疑为血压升高,其实却是“湿蒙”之故);或者耳鼻闭塞,听觉嗅觉失灵;或者面目浮肿,目黄声重,面色晦暗等等。如湿在肺,则咳嗽多痰,气急满闷;如在肝、在胆、在胃,则上腹饱胀、食欲不振、口苦或甜或腻或黏或涩,舌苔垢厚甚或积粉,或呃逆泛酸、或恶心呕吐,全身黄疸;如湿在下,或大便溏泻,足跗浮肿,或小便涩少、淋浊白带;如湿在四肢,则筋骨酸痛、关节伸屈不利;如湿在腰背,则腰酸胀重、俯仰不便;如湿在肌肤,则浮肿、瘙痒等。
你的病,主要由于游泳经水湿浸渍,又被雨淋,雨湿寒气等外湿入侵体内。经过治疗后,虽高热被控制,但外湿所致体内多余的水液并没有被排除,阻遏了脾的阳气,使其不能健运水湿。这样相互因果恶性循环,致使你的病迁延缠绵,不易痊愈。现在的办法是发汗利尿,燥湿健脾。你先服3帖药,煎沸热服,覆被出汗并望小便增多。”
金大夫说完后给老张开了一张处方:豆豉12克,桂枝3克,藿梗9克,紫苏梗9克,苍术9克,川朴4.5克,羌活6克,独活9克,陈皮6克,猪苓9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泽泻9克,生姜3片。并嘱3天后复诊。
老张遵照医嘱服药之后,果然一身畅汗,小便也逐渐增多。3天后,低热尽退,其他症状也相应减轻。老张按期复诊,半月之后,诸恙尽失,胃口、体力逐渐恢复。
(摘自《家庭中医药》文/吕斌), http://www.100md.com(吕 斌)
中医科金大夫详细询问了病史,看了舌苔,诊了脉,和蔼地对他说:“你的病中医称谓‘湿阻’或‘湿困’,非常多见。只要‘湿’一去病即除,并不是什么大病,尽管放心。”
老张听了,信疑参半,觉得自己病了这么多时候,打针服药不少,也未见效,而今金大夫却说得这样简单,莫不是在安慰我?
金大夫似乎也看出了老张的心事,感慨地说:“我说的湿阻,你没有听说过吧。这也难怪,现在确实有不少人对西医的病名比较熟悉,而对中医的病名却很陌生。”
“中医所谓的‘湿’,既是病名,又是病因。湿与水有密切的关系。水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但是过多了,就会致病。‘湿’就是泛指人体中剩余过多、致人于病的水液。
人体所需要的水液,大多伴随饮食入口,首先由胃肠吸收,再由肺、脾、肾等脏器的代谢调节,输布于全身。除了满足正常的需要之外,多余部分则随呼吸、汗液、粪便、尿液等排出体外。人体代谢调节功能正常的时候,水液相对恒定,所以并不致病。如果进水特别多,例如茶酒嗜癖,或经常处于潮湿环境,或由于患者自身对水液的代谢、调节功能减低,这样体内多余的水液,不能及时排出,积蓄潴留,于是就可引起各种病变。‘湿’就是由于上述原因所产生各种病变的总称和概括。
中医认为,湿是一种非常广泛的致病原因。它不受时令季节的限制,一年四季都能发病,特别在梅雨和长夏(农历六月)期间更多。黄霉淫雨、水湿弥漫,人处其中,极易感染;长夏季节,溽暑熏蒸,暑多挟湿,所以湿病在这2个季节特多。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雨水较多,气候潮湿。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受湿致病的机会往往更多。上至龙钟老迈,下至儿童襁褓,均可发病。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是有外界气候或地理环境的影响,湿自外侵。如淋雨涉水,或久居湿地;或经常野营露宿,接触雾露霜雪;或天阴久雨,湿气弥漫;或汗后湿衣,不立即更换等等。病在肌肤表浅,治之较易。内湿是湿从内生,如饮食不节,偏嗜生冷、瓜果、甜腻,或膏粱厚味,或茶酒成癖等等;或因体内某些脏器的生理功能减退所致,或由其他疾病影响,使水液的代谢、调节功能削弱等等。其病在脏腑,发病缓慢,病情复杂,治亦较难。
湿,致人于病,不仅在于患者之众多,而且可以遍及全身。表现为精神疲软、四肢困倦、酸重无力、饮食无味、胸闷口苦、或甜或腻,甚至低热。但由于受湿之脏器或部位不同,其症状也不一样。如果湿在头部,头脑胀重,似带子缠扎(这种现象,患者往往疑为血压升高,其实却是“湿蒙”之故);或者耳鼻闭塞,听觉嗅觉失灵;或者面目浮肿,目黄声重,面色晦暗等等。如湿在肺,则咳嗽多痰,气急满闷;如在肝、在胆、在胃,则上腹饱胀、食欲不振、口苦或甜或腻或黏或涩,舌苔垢厚甚或积粉,或呃逆泛酸、或恶心呕吐,全身黄疸;如湿在下,或大便溏泻,足跗浮肿,或小便涩少、淋浊白带;如湿在四肢,则筋骨酸痛、关节伸屈不利;如湿在腰背,则腰酸胀重、俯仰不便;如湿在肌肤,则浮肿、瘙痒等。
你的病,主要由于游泳经水湿浸渍,又被雨淋,雨湿寒气等外湿入侵体内。经过治疗后,虽高热被控制,但外湿所致体内多余的水液并没有被排除,阻遏了脾的阳气,使其不能健运水湿。这样相互因果恶性循环,致使你的病迁延缠绵,不易痊愈。现在的办法是发汗利尿,燥湿健脾。你先服3帖药,煎沸热服,覆被出汗并望小便增多。”
金大夫说完后给老张开了一张处方:豆豉12克,桂枝3克,藿梗9克,紫苏梗9克,苍术9克,川朴4.5克,羌活6克,独活9克,陈皮6克,猪苓9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泽泻9克,生姜3片。并嘱3天后复诊。
老张遵照医嘱服药之后,果然一身畅汗,小便也逐渐增多。3天后,低热尽退,其他症状也相应减轻。老张按期复诊,半月之后,诸恙尽失,胃口、体力逐渐恢复。
(摘自《家庭中医药》文/吕斌), http://www.100md.com(吕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