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疗养医学》 > 2007年第9期
编号:285024
用“治未病”理论指导飞行人员健康疗养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27日 《中国疗养医学》 2007年第9期
     1 “治未病”的提出与发展

    追溯“治未病”一词的学术渊源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反映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国语·楚语》曰:“夫谁无疾患?能者早除之……为之关藩篱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是之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无日矣”,强调了早期治疗,防止转变的重要性。“治未病”一词在医书中则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初步奠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摄生防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内

    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二是欲病早治,如《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三是早期治疗,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等。《难经》提出了“治未病”的又一重要涵义,即治未病的脏腑。《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张仲景则将前人“治未病”思想融合,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挥,使“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治未病”理论发展至今天,又赋予其许多新的含义。如体质学说的研究认为:每个人先天体质有异,是引起不同证型的基础,今人匡调元提出两纲八要辨体质[1]。笔者曾提出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医的无病有证进行积极的治疗,已达到治病于初始、消病于萌芽之目的[2],并且进一步提出建立“亚疾病”概念,以推动“治未病”理论的深入发展[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