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发现结肠黑变结果分析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简称黑变病)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国内报告渐多 ,一致认为它是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多发生于长期便秘,服用蒽琨类泻剂的患者[1]。
我们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 008例地方人员进行电子视频肠镜检查,现结合文献就电子结肠镜下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所有病例均见结肠黏膜不同程度棕色、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色素呈颗粒状弥漫性分布,如虎皮样、豹斑样或网状条索样形态。未有色素沉着的肠段可见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水肿,血管充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来自江、浙、沪地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健康体检的人员1 008例,年龄30~66岁。男女比例1∶1.3。
, 百拇医药 1.2方法采用RS300-04型电子视频肠镜(以色列赛特蓝公司)对每个调查对象按操作要求进行检查。
2结果
1 008例地方健康体检人员中,检出各种结肠疾病350例,占总数34.7%。
结肠黑变病18例,占检出结肠疾病的5.1%;结肠癌12例,占3.4%;结肠息肉123例(其中多发性息肉51例,占14.6%;单发息肉72例,占20.6%),占35.1%;肛乳头肥大178例,占50.9%;结肠炎19例,占5.4%。
3讨论
结肠黑变病临床常以便秘和腹痛或腹部不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有服用相关药物病史,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患者以女性居多,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典型镜下改变为黏膜色泽的改变,黏膜为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呈颗粒状、网条状或虎皮花斑样弥漫分布于结肠黏膜上,肠腔视野反光减弱,普遍晦暗。
, 百拇医药
3.1按色素沉着的程度分3度Ⅰ°:呈浅褐色斑片状类似豹皮样,即在色素沉着间可见乳白色条状黏膜,血管纹理隐约可见,色素沉着与正常黏膜分界不甚清楚。Ⅱ°:呈暗黑褐色,在暗黑褐色间有较明显的乳白色线条黏膜,血管纹理不清楚。Ⅲ°:在暗黑褐色间有细小的乳白色浅条状斑点黏膜,看不清血管纹理。
本病因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多伴有便秘、排便困难、便血等症状,临床医师多为排除结肠炎症、新生物等其他病变而让患者作结肠镜检时偶尔发现,所以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是诊断本病的唯一途径。
3.2病因MC的病因机制至今未被证实,国内外有多种推测或学说,如滞留学说、刺激学说、损伤学说、酶异常学说等。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发生与长期服用蒽醌(an-thraquinone)类泻剂有关。本组18例患者均有服用泻剂或某些缓泻类保健品史,结合本组病例分析可能由于长期接触泻剂类及其他因素,使黏膜细胞水分丧失,细胞代谢缓慢,引起肠黏膜固有层内巨细胞的吞噬作用,大量色素颗粒堆积,甚至导致巨噬细胞崩解,大量色素颗粒分布到肠黏膜的间质中形成黑变病。病变全位于左半结肠,可能与含有泻剂等物质的粪便在左半结肠浓缩停留时间较长有关。
, http://www.100md.com
3.3与肿瘤的关系文献报告大肠MC中大肠新生物发病率较高,曾有文献统计511例大肠癌切除标本,5.9%伴有黑变病,大肠黑病变是大肠黏膜非炎症性的色素沉着为特点的病变,少数大肠黑变病患者合并存在肿瘤可能性较大[2],故黑变病与肠道肿瘤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4预后本组病例有10例停用泻剂,调整饮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半年至1年复查结肠镜,结肠黑变病均消失。另外8例均嘱患者停用泻剂,饮食调整,结合功能锻炼及理疗等,大便习惯有所改善,半年至1年后复查结肠镜,结果黑变病亦消失,故黑变病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疾病。对便秘患者针对病因治疗,排便恢复正常后MC可减轻。若避免使用泻剂等药物可能会避免大肠黑变病的发生,但是为进一步明确其病因尚需大量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规律的生活习惯、适当的户外运动、合理的膳食结构、低脂高纤维素蔬菜瓜果的适量摄入,能对便秘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从而避免因过度依赖服用泻剂或某些缓泻类保健品而产生的结肠黑变,以及由结肠黑变继发的肠道疾病。
参考文献
1何代文.大肠黑变病30例观察.重庆医学,2000,29(2):118
2李风铃,韩玉山,杨健.结肠黑变病内镜检查分析.中国综合医学杂志,2003,19(3):256-257
(收稿日期:2008-05-26), 百拇医药(林海娟)
我们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 008例地方人员进行电子视频肠镜检查,现结合文献就电子结肠镜下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所有病例均见结肠黏膜不同程度棕色、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色素呈颗粒状弥漫性分布,如虎皮样、豹斑样或网状条索样形态。未有色素沉着的肠段可见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水肿,血管充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来自江、浙、沪地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健康体检的人员1 008例,年龄30~66岁。男女比例1∶1.3。
, 百拇医药 1.2方法采用RS300-04型电子视频肠镜(以色列赛特蓝公司)对每个调查对象按操作要求进行检查。
2结果
1 008例地方健康体检人员中,检出各种结肠疾病350例,占总数34.7%。
结肠黑变病18例,占检出结肠疾病的5.1%;结肠癌12例,占3.4%;结肠息肉123例(其中多发性息肉51例,占14.6%;单发息肉72例,占20.6%),占35.1%;肛乳头肥大178例,占50.9%;结肠炎19例,占5.4%。
3讨论
结肠黑变病临床常以便秘和腹痛或腹部不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有服用相关药物病史,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患者以女性居多,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典型镜下改变为黏膜色泽的改变,黏膜为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呈颗粒状、网条状或虎皮花斑样弥漫分布于结肠黏膜上,肠腔视野反光减弱,普遍晦暗。
, 百拇医药
3.1按色素沉着的程度分3度Ⅰ°:呈浅褐色斑片状类似豹皮样,即在色素沉着间可见乳白色条状黏膜,血管纹理隐约可见,色素沉着与正常黏膜分界不甚清楚。Ⅱ°:呈暗黑褐色,在暗黑褐色间有较明显的乳白色线条黏膜,血管纹理不清楚。Ⅲ°:在暗黑褐色间有细小的乳白色浅条状斑点黏膜,看不清血管纹理。
本病因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多伴有便秘、排便困难、便血等症状,临床医师多为排除结肠炎症、新生物等其他病变而让患者作结肠镜检时偶尔发现,所以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是诊断本病的唯一途径。
3.2病因MC的病因机制至今未被证实,国内外有多种推测或学说,如滞留学说、刺激学说、损伤学说、酶异常学说等。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发生与长期服用蒽醌(an-thraquinone)类泻剂有关。本组18例患者均有服用泻剂或某些缓泻类保健品史,结合本组病例分析可能由于长期接触泻剂类及其他因素,使黏膜细胞水分丧失,细胞代谢缓慢,引起肠黏膜固有层内巨细胞的吞噬作用,大量色素颗粒堆积,甚至导致巨噬细胞崩解,大量色素颗粒分布到肠黏膜的间质中形成黑变病。病变全位于左半结肠,可能与含有泻剂等物质的粪便在左半结肠浓缩停留时间较长有关。
, http://www.100md.com
3.3与肿瘤的关系文献报告大肠MC中大肠新生物发病率较高,曾有文献统计511例大肠癌切除标本,5.9%伴有黑变病,大肠黑病变是大肠黏膜非炎症性的色素沉着为特点的病变,少数大肠黑变病患者合并存在肿瘤可能性较大[2],故黑变病与肠道肿瘤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4预后本组病例有10例停用泻剂,调整饮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半年至1年复查结肠镜,结肠黑变病均消失。另外8例均嘱患者停用泻剂,饮食调整,结合功能锻炼及理疗等,大便习惯有所改善,半年至1年后复查结肠镜,结果黑变病亦消失,故黑变病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疾病。对便秘患者针对病因治疗,排便恢复正常后MC可减轻。若避免使用泻剂等药物可能会避免大肠黑变病的发生,但是为进一步明确其病因尚需大量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规律的生活习惯、适当的户外运动、合理的膳食结构、低脂高纤维素蔬菜瓜果的适量摄入,能对便秘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从而避免因过度依赖服用泻剂或某些缓泻类保健品而产生的结肠黑变,以及由结肠黑变继发的肠道疾病。
参考文献
1何代文.大肠黑变病30例观察.重庆医学,2000,29(2):118
2李风铃,韩玉山,杨健.结肠黑变病内镜检查分析.中国综合医学杂志,2003,19(3):256-257
(收稿日期:2008-05-26), 百拇医药(林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