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糖尿病之友》 > 2009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1823776
针刺阳明经穴位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1月1日 李雪冰 杨永静 陈新华
第1页

    参见附件(917KB,2页)。

     【摘 要】 目的 探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较佳方法。方法 将6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3例)、西药组(31例)。针刺组予以取主穴下关、肩、曲池、合谷、足三里等,西药组予以卡马西平口服。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 针刺组愈显率为84.8%,有效率为90.9%;西药组愈显率为58.1%,有效率为77.4%。两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优于口服西药卡马西平。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针刺;阳明经穴;投药和剂量

    三叉神经是脑神经粗大的感觉运动混合神经,在面部分为眼支、上颌支、下颌支。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发作性短暂的如电击、刀割、烧灼等样的剧烈疼痛为主症。对于此类疼痛,现代医学多采用针对性治疗,如服用神经抑制剂,但该类药物均有明显的副作用,并且尚有20%的患者无效。另外,即为切断或破坏三叉神经痛觉传导纤维的外科手术治疗,但其仍有30%的复发率。而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则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自2005~2006年笔者运用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33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将6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3例)和西药组(31例)。针刺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其中第Ⅰ支痛8例,第Ⅱ支痛11例,第Ⅲ支痛11例,第Ⅱ、Ⅲ支痛3例。西药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0年;其中第Ⅰ支痛6例,第Ⅱ支痛11例,第Ⅲ支痛10例,第Ⅱ、Ⅲ支痛4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参照《现代临床医学诊断标准丛书·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拟订:①面和额部持续数秒到 2 min以内的发作性疼痛。②疼痛有以下4个特点。疼痛位于三叉神经一支或一支以上的分布;疼痛具有突然、剧烈、浅表、刀割样或烧灼样的性质;由触发区域开始,或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进食、说话、洗脸、刷牙引起;在两次间歇期间患者完全正常。疼痛发作时,眼结膜充血,流泪,面部发红,流涎,因反复疼痛可见面部抽搐。③没有神经系统的任何缺损所见。④每个病人的发作具有刻板性。⑤需要时应由病史、体检和特殊检查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原因。

    3治疗方法

    3.1针刺组

    3.1.1取穴主穴取下关、肩、曲池、合谷、足三里;第Ⅰ支痛者加印堂、阳白、攒竹、丝竹空、耳门,第Ⅱ支痛者加四白、颧、迎香、听宫,第Ⅲ支痛者加地仓、颊车、夹承浆、翳风、大迎。

    3.1.2方法患者取卧位,用环球牌0.30 mm×40 mm毫针,穴位常规消毒,针感以酸麻胀感为佳,每次留针30 min, 1次/d,10 d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 d。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2西药组口服卡马西平100 mg(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3次/d,连续服用1个月后再进行疗效评定[1]。

    4疗效观察

    4.1观察项目6点评分法[2]。此法由Budzynski等人推出,多用于疼痛的对比研究。该方法将疼痛分为6级:①无疼痛。②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③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日常生活。④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⑤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生活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活动,如进食和排便等。⑥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每级定为1分,从0分到5分。

    4.2疗效标准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治愈:疼痛完全缓解,治疗后积分减少90%以上;显效: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治疗后积分减少50%~90%;好转:发作频率减少或发作时疼痛减轻,治疗后积分减少20%~49%;无效:治疗3个疗程,症状无明显减轻,治疗后积分减少20%以下。

    5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表2)。

    6讨论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为半月神经节的神经根脱髓鞘,使相邻纤维之间发生短路,产生伪突触,这样外界刺激经短路传入中枢,中枢的传出冲动经短路成为传入冲动,如此达到一定总和并激发半月神经节的神经产生异常疼痛[3]。针刺治疗可促进神经髓鞘脂蛋白的形成,保持中枢神经和外周髓鞘神经纤维的功能完整,促进三叉神经髓鞘的修复,保持其功能的完整性,故取得良好的疗效,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但容易出现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甚至可出现全身剥脱性皮炎等副作用。本项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穴位针刺组疗效优于西药组。

    三叉神经痛属祖国医学“面痛”的范畴,认为是风、火、痰、瘀杂至,相互交结于面部,三阳经脉瘀阻,气血不通所致;或由于外邪侵袭三阳经脉,经脉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张氏医通》:“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即痛,此是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肩 、曲池、合谷、下关、足三里均为阳明经穴,具有祛除风、火、痰之邪,通经络、活气血之功,而下关既是足阳明胃经的面部腧穴,又是足阳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现代解剖学研究认为,分布于下关穴区的传入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中脑核;传出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运动核和面神经核[4],为下关穴的临床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1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