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糖尿病之友》 > 2010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1990732
56例房颤心电图结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赵艳侠
第1页

    参见附件(590KB,1页)。

     房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我科自2007-09—2009-03经心电图查体确诊房颤患者56例,现将其心电图结果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6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门诊病人19例,疗养人员37例。既往患有各种心脏疾病45例(包括继发性),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5例,甲亢2例,预激综合征1例,其余3例无各类器质性疾病。48例患者伴有心前区不适、压迫感、心悸等症状,8例无明显不适感。

    1.2检查方法采用日本光电9020型12导心电图机,均在安静状态下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室温18~22 ℃。

    2结果

    56例患者心电图,有52例均可见明显的房颤波形,即P波消失,代之以f(F)波,f(F)波频率在350~600次/min之间,QRS波型为室上性,R-R间期绝对不规则。另有4例虽未见明显的f波,但R-R间期绝对不规则,根据既往病史,以及听诊闻及心音强弱不等,节律快慢不齐,脉短绌,可明确诊断为房颤。56例房颤中有6例伴有快速心室反应(心率>100次/min),25例伴有ST-T改变,11例伴有室性早搏或室内差异传导,未见有合并房室传导阻滞者。45例为持续性房颤,其余11例为阵发性房颤。

    3讨论

    3.1病因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多由心脏本身疾病引起,部分可由于心脏以外因素引起。本组情况(表1)。

    由表1可见,本组心脏外因素引起的仅为3例,其余均为心脏本身病变引起。以冠心病、高心病引起为最多见,其次为风心病、肺心病。其他因素如纵隔肿瘤、部分胆石症以及内脏栓塞等也可出现心脏房颤,但本组未见显示。

    3.2年龄及发病机制既往房颤病人较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如风心病,以中青年患者居多。而本组由风心病引起的房颤为8例,仅占14.3%。风心病二尖瓣病变由于二尖瓣损害,左房负荷增加,引起左房扩大,心房壁肥厚,影响了心房的正常除极和复极,使心脏传导不同步发生房颤。本组由冠心病引起的房颤比例最高,为28例,占50.0%,高心病仅次之,为9例,占16.1%,高于风心病。随着社会进步,老龄人口增加,冠心病及高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由此继发房颤的病例越来越多。因为长期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小血管病变,继发心肌纤维化,而长期高血压引起左房增大,心肌肥厚出现房颤。本组肺心病性房颤5例,全部见于65岁以上老年人,而甲亢、预激引起的房颤以及未查明原因的特发性房颤均发病于55岁以下。本组资料显示,既往以风心病为主要原因,多见于中青年的房颤,已明显向以冠心病为首的各种老年性慢性病为病因的房颤转换。

    3.3房颤类型测定本组房颤波型,以V1导连为标准,V1导联上>0.1 mV的为F波,称为粗波型房颤;<0.1 mV的为f波,称为细波型房颤。本组除4例未见明显房颤波外,粗波型房颤18例,细波型房颤34例。从发病率最高的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来分析,冠心病患者F波9例,f波为19例,比例分别为32.1%及67.9%。高心病与此相仿。而风心病F波76%,f波24%。由此可见,冠心病、高心病引起的房颤以细波型为主,而风心病引起的房颤以粗波型为主。从心电图上可见,房颤波愈大,心房率愈慢,房颤波愈小,心房率愈快。

    3.4心肌损害本组持续性房颤45例,全部为器质性心脏病,多伴有ST-T改变及室早、快速心室反应等,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心功能较差。持续性房颤多由阵发性房颤发展而来,且大部分病史较长。阵发性房颤11例,除3例为特发性房颤外,余8例虽为器质性心脏病,但心肌损害较轻,多不伴有ST-T改变及早搏等情况。

    3.5预后特发性房颤往往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部分有家族史(文献记载约5%~6%),多由诱发因素引起,如过量饮酒、吸烟、疲乏、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也可见于部分健康人,因此预后较好。持续性房颤预后与基本病因、房颤时间长短、有无严重心肌损害、对治疗的反应良好与否等因素密切相关。有器质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若伴有并发症者则预后较差,因房颤患者的心房失去正常的排血功能,心排量下降,使心功能下降,加重心功能恶化;同时心房扩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9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