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对飞行人员听觉系统影响的调查分析(2)
第1页 |
参见附件(1877KB,3页)。
在同样强度的噪声作用下,各频率听阈的改变各不相同。临床上噪声性听力损害的早期症状为耳鸣,重者出现耳痛,随之出现双耳听力减退,主要为高频区听力下降,且大多在4 kHz频率处听阈出现下降,听力曲线呈“V”或“U”字型。这是由于在长期噪声刺激影响下,以耳蜗基底圈末段及第2圈病变最明显,此处接近鼓室,血管较细,容易受噪声影响。耳蜗基底圈主要接受4 kHz的声音刺激,故早期患者以4 kHz处听力损失明显。也有人认为与外耳道共振有关,因外耳道的共振频率在3~4 kHz左右。在强噪声的影响下,早期纯音测听可出现暂时性听阈阈移,这是人耳柯蒂氏器因代谢诱发疲劳而产生的一种病理性改变。噪声刺激停止后,经短期休息,可以恢复原有听力水平。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增加或强度增高,高频听力下降更加明显,可降至60~70 dB(A)。中、晚期听阈在4~8 kHz处均有下降,并波及语言频率(500 Hz、1 kHz、2 kHz),表现为永久性听阈阈移,虽经休息,仍听力恢复不全或遗留永久性听力损害,自觉症状加重,并伴有其他系统症状。噪声引起听力损伤及耳聋多属慢性过程,一般多为两耳对称[5]。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飞行人员听力损伤率为19.6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听力减退及耳鸣。听力损害多为感音神经性聋,听力减退主要在2 kHz以上的高频区,在2 kHz、4 kHz频率上出现V型切迹,这与人耳对噪声的敏感频率、噪声性听力损害的特征是一致的。接触组的PTA、HPTA和4 kHz频率上的听觉阈值提高较大,超过对照组,提示接触组人员的听觉能力比对照组要差,表明长期暴露于飞机噪声中对高频和低频(低频听阈和语音识别能力有关)的听觉阈值都有影响。另外,噪声性听力损害与飞行时间有关,听损检出率随着飞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从事飞行的时间越长,听力损害发生率越高,程度也越严重。虽然目前飞行人员听力损伤主要为轻度和中度,但由于噪声对听力的损害进展一般比较缓慢,早期只限于高频段,患者无自觉听力障碍,不易被意识到,待语频段听阈位移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开始出现语言听力困难,此时已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导致不可逆转的听力损伤。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听力损伤程度不容乐观。噪声性听力损伤是噪声聋的前驱信号,对噪声聋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早期发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飞行人员,给予及早处理(如暂时调离、治疗等),是预防噪声聋的有效措施。
关于耳鸣的发生,目前广为认同的机制是耳鸣源于听觉系统的损伤而导致的异常生物电,被听觉中枢解释为“声音”,因耳鸣同时刺激了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而被“中枢化”,致使耳鸣患者出现失眠、易怒等不良情绪。接触组各种性质耳鸣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示接触组耳鸣症状与接触噪声有关,这与噪声性听力损害的早期症状相符。耳鸣与耳聋可同时发生,亦可单独发生。对出现急性耳鸣的患者应尽快治疗,以尽可能完全治愈耳鸣或使其响度明显降低,而对慢性耳鸣则很难达到此目的,应了解使耳鸣发生和加重的诱因、已进行过的治疗以及患者平时的生活习惯,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目前一致认为详细咨询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的耳鸣情况极为重要[6]。
飞行人员的工作环境空间狭窄,接触噪声时间相对较长且防护较差。噪声对飞行人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存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损害,其中听力下降是噪声的特异性损害作用。故应加强对飞行人员的听力保护,适当缩短飞行人员每天的飞行时间,或根据不同强度制定轮换周期,预防或减少噪声对飞行人员听力的损害,并把听力检查及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作为飞行人员必要的检查项目,进行健康监护。
参考文献:
[1]张镜如.生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21.
[2]Hu BH,Henderson D,Nicotera TM.Involvement of apoptosis in progression of cochlear lesion following exposure to intense
noise[J].Hear Res,2002,166(1-2):62-72.[3]Hu BH,Henderson D,Nicotera TM.Extremely rapid induc-
tion of outer hair cell apoptosis in the chinchilla cochlea following exposure to impulse noise[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7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