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现状及疗养保健实践与思考
1中医治未病渊源,2中医治未病现状,3中医治未病基本内涵,4疗养保健的实践与思考
许望纯 颜文慧 吴孝和目前我国疾病谱已从以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过渡为以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社会和环境导致的慢性病为主,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2]。近年来,中医治未病,将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在养生保健、慢性病预防与早期干预方面发挥着明显的优势,受到广泛关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3-4]。
随着国防与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化、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加快转变以及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不断增多,对部队官兵的健康维护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健康水平直接关系着战斗效能的发挥。自2012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维护健康”“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运用于部队官兵的疗养保健与健康维护的实际工作中,疗养质量与疗养效果显著提高,受到了广大疗养官兵的好评。本文综述了中医治未病的渊源、现状及内涵,并对我们疗养保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予以总结。
1 中医治未病渊源
中医治未病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5]。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有了防病保健的感性认识。《庄子·盗拓》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远古时候人类无衣裹身,环境恶劣,夜间往往在树上度过,以避免禽兽伤害与寒湿侵袭,预防或减少风寒湿痹证与脾胃病等发生。《周易·象辞下传》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也”[6]。发生火灾,如果水能及时将其扑灭,就可以防止火势蔓延;君子能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就是预防思想。《道德经·七十一章》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人类只有注意预防疾病,才会不生病,圣人不生病,在于他们能事先预防疾病。又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事情在萌芽阶段就发现其变化的征兆与苗头,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容易遏制或消除。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最早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和“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6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