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在“治未病”过程中采用中医药调理脾胃的作用、方式和优势
中医理论,亚健康,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孔惠“治未病”的理论最早出典于《黄帝内经》,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其中的“治”,并非治疗的意思,而是对身体的管理。“治未病”即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常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在中医发展的漫长历程之中,“治未病”的思想已经逐渐趋于圆熟,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具体内容包括:疾病预防、病源防扩散、病重防危重、治愈防复发等等[1-4]。脾胃是人体中极为重要的器官,“治未病”理论之中对于脾胃调理也有着十分详尽的理论内容与实践经验。采用中医药调理脾胃能够对人体中的正气予以补足,并祛除人体中淤积的邪气。基于此,本文对“治未病”过程中采用中医药调理脾胃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中医内科门诊的600例“治未病”案例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1.2 方法 对上述600例病例进行观察研究,可归纳为脾虚致肺气虚、阴虚证;脾虚致心、脾两虚证;脾虚阳虚证、脾虚肝郁证、脾虚生湿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记录。
2 结果
2.1 脾虚、肺气虚、阴虚 脾胃虚弱的患者大多存在着中气不足的问题,肺脏难以藏住气,故而会引发清降失调的问题[5-8]。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以干咳、大便不畅、胃口较差为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2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