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诊断海绵状肝血管瘤临床价值及其影像表现分析
造影剂,准确度,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张罡 桂明坤 于泊洋肝血管瘤属于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常根据其病理分为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4种类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其发病率可达总发病率的60%[1]。肝血管瘤的发生多与血管畸形有关,血管畸形的产生会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对血管壁造成损伤,进而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促进内皮细胞增生,最终形成肝血管瘤[2]。肝血管瘤通常无明显的不适症状,若不及时作出诊断,将延误患者治疗进程。本研究主要探讨超声造影诊断海绵状肝血管瘤的临床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本院治疗的94例疑似海绵状肝血管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59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6.37±5.82)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既往无肝病史。③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期服用肝毒性药物者。②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者。③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④精神异常者。⑤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超声检查,再行超声造影检查,方法如下:患者均选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型号为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全肝扫查,探头频率为2.0~4.0 MHz,机械指数为0.08~0.13,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血管瘤的形态学特征、血管瘤内部及周边情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