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思考
1心理韧性概念及起源,2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3思考
索红梅护理工作环境特殊任务繁重,是公认的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职业。护理人员普遍承受着较大的身心压力,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对护理事业发展造成影响[1]。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是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挫折,保持积极情绪和自我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的综述,分析了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进行思考,旨在为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增强护理人员心理健康,促进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依据。
1 心理韧性概念及起源
1.1 心理韧性概念及起源 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称为心理弹性、压弹、复原力,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它是指人类面对逆境、创伤或压力时良好的适应过程,也是个体的一种品质和能力[3]。其核心要件一是个体遭遇到压力或挫折,二是个体在压力或挫折中适应良好并健康成长[4]。心理韧性研究起源于美国。心理韧性最初研究的是那些深处负面环境的儿童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被逆境打倒,反而发展成为“有信心、有能力、有爱心”的人的现象[5],后逐渐在不同领域兴起研究。
1.2 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概念 基于心理韧性在维护心理健康中的作用,1997 年护理研究者Jacelon提出有必要在护理领域开展心理韧性研究[6]。Jackson等学者[7-9]纷纷从不同视角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定义及内涵进行探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1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