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疗养医学》 > 2020年第5期
编号:203250
益生菌防治直肠癌放射性腹泻的研究现状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20日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第5期
屏障,1直肠癌与放射性腹泻,2益生菌的功能,3益生菌对放射性腹泻的治疗作用
     刘星宇 乔惠萍

    放疗主要应用于直肠癌可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患者的综合治疗,及晚期患者的姑息减症治疗。治疗过程中约80%患者会引发腹泻[1],放射性腹泻影响患者肠道吸收功能,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治疗痛苦以及心理、经济负担,甚至导致被迫暂停或终止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治疗。下面就腹泻的发生机制、益生菌的治疗机制及效果进行介绍。

    1 直肠癌与放射性腹泻

    关于放射性腹泻发生机制的研究不曾止步过,概括来说是射线导致的正常肠道器官功能受损和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被打破。直肠黏膜对射线有相对较高的敏感度,且位置相对固定。同为消化道的小肠,在腹盆腔内蠕动范围较大、不固定。由于直肠癌治疗所需照射范围的原因,故常见的发生部位为直肠和小肠[2]。放射性肠炎表现为,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后,照射野内肠道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理表现;临床上表现为腹胀、腹泻、恶心、食欲减退、大便失禁等症状。

    1.1 放射性腹泻的发生机制 射线直接作用于正常肠道细胞核DNA和某些细胞膜蛋白,引发DNA复制障碍及损伤,造成细胞异常脱落、肠壁水肿、肠管扩张积液[3]。肠上皮细胞源于隐窝干细胞的增生和分化[4],后者一旦受到放射线损伤发生凋亡,即会造成肠上皮细胞数量上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功能上受到影响,致机械肠黏膜屏障完整性受损。潘氏细胞受损后,产生释放α防御素、溶菌酶功能被削弱[5],监测到外来细菌后不能及时清除,影响肠道菌群平衡,致天然免疫屏障受损。王英杰等[6]研究发现,小鼠在BED 33~46 Gy下发生急性放射性肠炎,肉眼可见肠道弥漫性充血,部分肠段水肿、肠壁张力增大。镜下病理示小肠绒毛水肿、倒伏,部分绒毛糜烂脱落,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降低。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摄食饮水量减少,消瘦,出现稀便、黏液便;光镜下观察可见黏膜层小片状脱落,固有层腺体轮廓欠完整,结构紊乱[7]。射线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内水分子产生自由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