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社会隔离的概念,2社会隔离发生现状,3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4社会隔离的测评工具,5小结与展望
截止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规模达到近2.54亿人。据估计,从2012至2050年,老龄人口规模将从1.94亿增至4.83亿,老龄化水平将从14.3%提升至34.1%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可出现生理、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地位的下降,极其容易成为社会隔离的高危人群
。社会隔离作为一项越来越受到各国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重要的原因是它与老人健康、生活质量等方面密切相关
。相关研究显示,出现社会隔离会增加死亡风险、自杀率与再入院率,导致慢性疾病、认知功能降低甚至痴呆,降低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整体健康状况
。我国老年人口众多,社会隔离不容忽视。因此,正确认识社会隔离,了解社会隔离的来源对维护与促进老人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回顾,从社会隔离的概念、发生现状、影响因素等展开综述,以期为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对社会隔离的认知,进一步促进制定有效的预防与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1 社会隔离的概念
社会隔离最早由Berkman等在1979年研究社会关系和死亡关系中提出,并引入老年健康研究领域
。在国外,社会隔离通常被定义为社会网络规模缩小与社会接触减少的客观与可量化的反映,是个人缺乏社会归属感、缺乏与他人的社会接触与联系,以及缺乏满足的与高质量的社会关系的状态
。1995年,王梅
第一次将社会隔离的概念引入中国,指出社会隔离是指人到老年后,原来存在的社会联系逐步减少到出现社会隔离的状态,并能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有明显的不良影响。我国学者张硕等
指出,社会隔离是一种与他人缺乏接触与互动的状态,致使社会网络的缩小或缺失,从而导致生理、心理上的消极结果的状态。王然
认为社会隔离是由于缺乏社会网络而造成的一种孤独状态。
2 社会隔离发生现状
2.1 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出现社会功能减退,同时,慢性疾病的严重程度不断加重及其种类增多,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降低,加之社会参与减少与精神慰藉缺乏,心理承受更多的痛苦与负担,容易导致多种心理问题,从而成为发生社会隔离的高危人群
。目前,美国、马来西亚、德国、英国等国家已经针对老年人开展关于社会隔离的相关研究。据国外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中,老年人出现社会隔离的比例分别为23%、49.8%、18.4%、27.02%
。我国各省各地发生率也存在一定差异,张硕等
通过对我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老年人进行调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85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