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针劫刺针法联合常规针刺治疗瘀血痹阻型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观察
炎性,证候,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刘超,王洪刚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的以下肢静脉蜿蜒扩张,迂曲成团,凸出皮肤表面,伴有疼痛、水肿、皮肤色素沉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主要由静脉瓣膜功能障碍、静脉压增加、静脉阻塞等因素引起[1-2]。下肢静脉曲张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研究表明[3-4],下肢静脉曲张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高达2%~73%,其中在中国45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6.4%。其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其发病机制研究主要涉及静脉瓣膜功能障碍引起静脉内压力增高、静脉血返流、浅静脉扩张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继而引起血管瓣膜松弛脱垂、静脉扩张隆起、瓣膜关闭不全进而导致临床症状的产生[5]。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手术治疗、局部压迫等手段为主,药物及局部压迫等保守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存在易复发,药物副作用多等缺点,手术治疗虽能快速改善症状,亦存在费用昂贵、术后并发症多等不足[6]。针灸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独特[7-8],本研究以60 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燔针劫刺针法及常规针刺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1 月至12 月就诊于淮北市中医医院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组,n=30)和观察组(燔针劫刺针法联合常规针刺组,n=30)。对照组患者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龄31~69 岁,平均年龄(46.72±8.59)岁;平均病程(9.46±4.12)年。观察组患者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33~70 岁,平均年龄(48.06±7.32)岁;平均病程(8.61±5.60)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第8 版《外科学》[9]和《临床血管外科学》[10]中关于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下肢静脉蜿蜒扩张,迂曲明显,站立及活动时症状加重;符合影像学(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或下肢静脉造影)诊断网状静脉及大隐静脉扩张、迂曲;下肢静脉曲张伴患处皮肤色素沉着、溃疡;患者有长期站立、久坐、腹压增高等病史,或具有下肢静脉曲张家族史。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11]中筋瘤病瘀血痹阻证的诊断标准:患处疼痛酸胀,入夜加重;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时加重;皮肤发凉干燥;或伴有肌肉萎缩、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1.3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下肢静脉曲张诊断标准;18 岁≤年龄≤70 岁;近1 个月未采取相关治疗;认知能力及依从性良好;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6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