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背角,脊髓,颈部,1针刺治疗CSR相关发病机制研究进展,2针刺治疗CSR相关中医机制,3针刺治疗CSR相关可能机制,4结论
田业,欧阳建彬,陈倩,周开陆,许金菊,邱玲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症状表现为颈部局部僵痛,以相应神经节段支配区域出现放射性麻痛为主要表现[1]。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普及,CSR 的发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颈椎病的年患病率为30%,其中有72%的患者具有神经根症状[2],其机制研究尚未明确,进一步研究对临床诊疗有着指导意义。
1 针刺治疗CSR相关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CSR 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僵痛,同时伴有上肢放射性麻痛。其发病机制主要以颈神经根或颈部背根神经节受到压迫,致使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产生炎性反应、神经上行或下行通路产生异常信号,从而诱发疼痛、麻木等相关临床症状。目前针刺治疗CSR 现有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展如下。
1.1 针刺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 由于患者长期保持不良体位,致使局部深层肌群持续受力,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产生骨质增生,导致椎间孔部钩突关节或关节突病变,造成局部血流流动性变差,继发炎症肿胀,压迫脊神经前支;同时钩突关节异常增生,影响局部血流量,亦可造成神经根压迫。陈英华等[3]通过运用浮针治疗CSR,可改善患处局部血供,增强局部代谢,减轻神经根水肿,进而缓解疼痛。徐彦龙团队[4]表明运用针刺可以改善患处局部血流速度,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项韧带钙化,修复病损部位。相关研究表明通过针刺肩颈部穴位,可刺激局部血流速度,调节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改善中枢神经疼痛,从而减轻疼痛症状[5]。
1.2 针刺可降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浓度 CSR的发病与血清中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密切相关,相关临床试验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IL-6、TNF-α、IL-1β 的P值均<0.05,两组较治疗前数值均降低,且试验组数值均低于对照组,炎症反应减轻,从而进一步减轻CSR 症状[6-7]。中药结合电针治疗中观察组IL-6、TNF-α、IL-1β 显著降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21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