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生活》 > 2006年第4期
编号:222831
现代“飘流瓶”传奇:9年不变的承诺情重如山(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健康生活》 2006年第4期
     足,最后不但血本无归,又添了3万元新债。这么一折腾,王翠家的生活可谓雪上加霜。这时,王翠几次想提笔给李思俭写信,又都被父亲制止了。他说:“人活一口气,如果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就不要伸手向别人讨要!”

    上高中的3年里.每个双休日王翠都要到商店做售货员。到了寒暑假,她就留在县城的饭店打工,每天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0点以后,一个月也只能挣150元。

    王翠在半工半读的状态下完成了高中学业。2005年高考,王翠以587分的成绩考入了东北农业大学行政管理系。王翠是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子,村里人都很羡慕她,父母也高兴得合不拢嘴。但兴奋过后,一家人又为王翠开学所需的6000多元学费发起愁来。当年王翠读高中和给她小弟弟治病,已经借遍了村里每一户人家,王翠的父亲做生意又欠下那么多债,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哪里还能借到钱呢?

    眼看就要1临近开学,王翠的父亲每天蹲在地上抽闷烟,愁苦异常。这个倔强自尊的汉子实在想不出任何法子为女儿筹钱了。
, 百拇医药
    王翠想到了放弃,但又不甘心,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冲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决心在她的心底呼唤着。王翠又一次从箱底翻出了李思俭的那张纸条。王保山沉默了半晌,才开口对女儿说:“都过去9年了,李阿姨不知还记不记得这张纸条?再说她的工作单位和地址不知有没有变化?”而王翠的母亲也觉得,这么长时间没有和好心人联系,有事的时候却求到了人家,实在有些“不合常理”了。

    但别无他法了。为了让女儿能圆大学梦,王保山夫妇同意她向远方的李阿姨求助。2005年8月16日,王翠流着泪水给李思俭写了一封求助信,并留下了村里惟一的一部电话的号码。

    9年后兑现的承诺情深意长

    由于李思俭调动了工作,王翠的信转投了3次,这才送到李思俭手里。

    读过信后,李思俭的心里久久难以平静。——张小纸条能够珍藏9年,而且家里遇到那么大的困难都没有伸户求助,这是怎样一种坚强和执著啊!这样的孩子是多么的难得!想想自己的儿子,现在正在大学校园里读书,设计着自己美好的未来。而这个叫王翠的女孩,却因为贫穷,徘徊在大学的门外,如果失去这次上大学的机会.她也许就永远走不出那个穷山沟了。
, http://www.100md.com
    回到家后,李思俭把信交给丈夫杨俊,两人读了一遍又一遍。杨俊也感慨不已:“这个孩子能把一张纸条珍藏9年,这是对社会的信赖,对爱的希望,我们不能让一个刚刚踏进社会的孩子失望啊!”于是,两口子商量,尽管现在家里的负担较重,但9年前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本分!接着,李思俭又打电话给正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的儿子,征求他的意见。儿子听说后,也表示支持。他说:“妈妈,我明年就不住学校公寓了吧,省下钱来资助那个可怜的妹妹!”

    毕竟9年过去了,为了进一步确认王翠的身份,第二天,李思俭登录了东北农业大学的网站。在新生录取名单中,李思俭看到了王翠的名字,经过核实,与王翠来信介绍的情况全部吻合。几天后,恰好单位发下来2000元钱,这是李思俭在二季度机关员工营销活动中荣获全行第一名的全部奖金。本来,夫妻俩打算再添些钱给儿子买台电脑的,但李思俭把这笔钱全都汇给了王翠。

    正在王翠一家人几乎绝望的时候,李思俭的电话打到了村委会。电话中,李思俭告诉王翠,自己先汇了2000元钱,剩下的学费她还会帮忙想办法,让王翠和家人放心。工翠在电话那头感动得哽咽起来:“谢谢你,李阿姨,你是个好人,我们全家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31日,王翠告别亲人,坐了48小时的火车硬座,来到了位于哈尔滨的东北农业大学,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涯。李思俭一家商定,对王翠的资助要细水长流,在她大学期间,每年都要给她力所能及的帮助。

    由于李思俭是在单位拆阅王翠来信的,所以一张小纸条的传奇故事很快在单位同事中间传开了。南京市农行的领导获悉后,立即做出决定:不能让李思俭一个人承担这么大的经济压力,要发动工会组织机关干部募捐,帮助王翠完成4年大学学业。给王翠募捐的倡议发出后,短短两天,农行职工的捐款额就达1万余元。

    9月13日,南京市农行的领导带着李思俭来到哈尔滨。他们和东北农业大学签订了一份资助王翠4年大学学费的协议。该协议规定,东北农业大学每年年末向南京市农行汇报王翠一年来的学习情况,由南京市农行向该校汇去王翠下一年的学费。在东北农大的校园里,李思俭和王翠第一次见面。在两人相见的那个瞬间,热泪模糊了她们的视线,她们相拥而泣……
, http://www.100md.com
    王翠在当天的日记里记录了她这终生难忘的一幕:“当我和李阿姨挥泪拥抱时,我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阿姨给我带来了羽绒服和若干衣服,她说我就是她从天上掉下来的女儿。我当时就像沐浴在七彩阳光里,高兴得像自由的小鸟,真想对着蓝天高歌—·曲,和着白云舞蹈一段……在幸运的光环中,我开始了美丽的大学生活,我会更加自信、勇敢地走下去,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李思俭看来,比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从哈尔滨回来后.她在电话和书信中多次叮嘱王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写道:“自从见到你,我更坚信你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希望你能珍惜人生中这宝贵的4年光阴,不单要完成好学业,同时也要做好人生的历练和储备……我们虽然相见才一个月,但我们已认识9年!这是多么难得的缘份啊!回到南京,每天看天气预报,总要留意哈尔滨的情况,心里总有一种牵挂……孩子,我这一生以诚待人不是对你一个人,所以不需要你任何回报!只愿你能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工作,愉快地生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平静泰然。”李思俭在信中的落款是“南京妈妈”,关怀中流露出深深的母爱。
, http://www.100md.com
    在开学后的第一次班会上,王翠把心中的感动讲了出来,同班21名同学都被李思俭无私的爱心打动。大家决定每个人都写一封信,表达对李思俭的感激之情。

    虽然王翠的幸运故事已经传遍了校园,但她的生活依旧节俭朴素:一天三四块钱的伙食费,一个月一共不到200块钱的生活费,肉食依旧是她饭碗中的“稀客”。听说学校有一个绿色志愿者协会,通过组织支教活动帮助一些贫困地区学生。王翠马上就报名参加了,并且成为一名干事。同时,她还是校团委勤工助学部的干事,帮助贫困生排除心中自卑的阴影。

    2005年12月8日,江苏省慈善总会举办了——场大型的“爱心无限”文艺晚会。当天,王翠被晚会邀请,从哈尔滨赶到南京。她带着班里21名同学的感动——21封信,来到晚会现场,郑重地把21封信交到李思俭的手里。李思俭没有当场拆开那些信,她在心里做好了打算,准备每个月选一个好日子,拆开一封信,然后给王翠及其同学回一封信……

    [ 上 页 ], http://www.100md.com(苏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