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院士陈赛娟与卫生部长陈竺的爱情故事(2)
惜倾囊相助,为同胞安排好食宿。紧张的求学生活,使得陈赛娟和丈夫很少有时间和留在国内的儿子交流。1987年,陈赛娟和陈竺随法国代表团访华。没有想到,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年幼的儿子根本不认识他们。
陈竺的博士毕业论文扉页上写有工整的楷体字“献给我的祖国”。他说:“要让科研成果长在自己的国土上。”
1989年,他们决定启程回国。法国的导师知道后极力劝他们留下来,并承诺会有更好的条件和前景。这年7月3日,陈竺夫妇带着一个大箱子从巴黎乘飞机回到了上海。箱子里全是法国同事送的科研试剂,还有导师为他们从法国抗癌基金会申请的10万法郎购买的科研器材。
志同道合的他们在家里争吵常常不断,1990年的一天,陈赛娟和陈竺报喜:“血癌细胞中发现了一个染色体新的畸变。”陈竺听后,竟满腹怀疑:“你搞错了吧,从没见到文献上有此报道。”
陈赛娟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
陈竺固执地说:“这是常见畸变的不典型表现。”
陈赛娟火了:“你睁大眼睛看看!”
可睁大了眼睛的陈竺还是不信。
他们反复求证,结果,陈竺输了,他说:“祝贺你!”在陈赛娟耳中,这三个字变成了甜甜的“我爱你”。
一年后,陈赛娟和丈夫再度携手冲刺,一起来到了肿瘤分化诱导疗法的国际权威——纽约西奈山医院实验室。可美方只给陈竺一人提供了岗位,而陈赛娟则成了一名“志愿打工者”,所有的待遇就是一张免费午餐券,有时去领餐还会遭到服务小姐鄙夷的目光。尽管如此,可她却靠着扎实的工作、出色的成绩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
“海归夫妻”回国搞科研
回国后,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们这对“海归夫妻”一起拼命努力,坚持做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发现,有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陈竺曾经像“流浪汉一样”骑着自行车运送“贵重娇嫩”的标本;陈赛娟更是心疼地看着国外带回来的试剂因没有低温冰箱而报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