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世界癌症病例将增长75%等
2030年世界癌症病例将增长75%
美据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近日报道,总部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近日称,受人口增加和生活方式因素影响,到2030年,全球癌症病例可能增加75%。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弗雷迪·布雷说,2008年有1270万人患癌,到2030年将有2220万人患癌,其中90%发生在最贫困国家。布雷称,许多国家因感染导致的癌症病例在减少,但与西方饮食习惯有关的癌症病例却在增加。
2008年,富裕国家癌症病例中有一半是乳腺癌、肺癌、肠癌以及前列腺癌。而在中等收入国家,食道癌、肝癌以及胃癌相对更常见。但在这两类国家中,宫颈癌与胃癌病例都在减少。在贫困国家中,宫颈癌病例更多,远超乳腺癌和肝癌患癌病例。研究称:“通过早期预防、接种疫苗、早期诊断以及有效治疗,当可减少癌症病例。”(人民网)
血液筛查技术青重大突破
由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863”计划“血液筛查用纳米材料与仪器研究”课题日前通过验收。该课题采用创新的双层修饰磁性纳米颗粒、乳液/细乳液聚合、多孔陶瓷膜乳化法工艺制备出应用于血液筛查技术的超顺磁性纳米微球,可将血液中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免疫缺陷病毒的筛查“窗口期”缩短至三天,准确率接近100%,使输血及血制品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
据介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免疫缺陷病毒是引致输血传播性疾病的主要病毒,传统的免疫检测方法因“血清转换窗口期”在30天以上,而存在感染病毒漏检的危险(漏检率高达20/10万)。而采用超顺磁性纳米微球,在国产化的核酸提取与分析平台上,可同时实现对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高灵敏的检测,且在病毒感染后三天即可检出,最高检测灵敏度小于每毫升40拷贝,大大缩短了血液筛查的“窗口期”。
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年采血浆量约为4000吨。根据有关规定,单人份血浆采集量为500毫升左右,假定一吨血浆合计1700个样本,全国一年的血浆采集量约为680万袋。该技术在我国输血及血制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该课题研发的产品已在昆明市血液中心、江苏省血液中心、上海市血液中心等18家采供血机构应用。截至今年三个月,共完成602644例供血(浆)者样本的筛查。(健康报网)
美国研究发现补充维D昉卒中
维生素D与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关,缺乏维生素D的人易患心脏病和卒中,而最近一项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足,脑卒中风险也增加。
美国夏威夷大学约翰·伯恩斯医学院吉他若·柯继马博士及其团队研究了7385名居住在夏威夷的日裔美国成年男性,平均年龄45-68岁,根据他们摄入维生素D的多少分为四组,通过34年的长期跟踪研究,最后有960人新患脑卒中,研究人员在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认为,摄入维生素D最少的男性比摄入最多者脑卒中风险高22%,其中缺血性脑卒中高27%,出血性脑卒中没有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
人体内维生素D的正常范围在41-80微克/分升(毫微克/升)之间,一般人通过食物摄入、晒太阳即可满足正常需求。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自然合成维生素D越来越困难,维生素D缺乏在老年人中很普遍,因而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一些营养品被推荐给老年人食用。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含量太高同样对身体无益甚至有害,因而不可盲目补充。
(新华网)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激活潜伏的EB病毒
日前,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人员发现,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可激活潜伏感染的EB病毒。该研究为疱疹病毒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该论文近日发表于《细胞微生物学》杂志上。
此前的研究发现,EB病毒与多种人类疱疹病毒存在共同感染的现象,可引起鼻咽癌、T细胞淋巴瘤以及淋巴组织增生等疾病,但对于其从潜伏周期到裂解周期的激活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彭涛课题组研究人员,发现了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激活潜伏的EB病毒的两条重要信号通路,而目前治疗疱疹病毒的方法并不能阻止由共同感染引发的EB病毒的激活。因此,在预防EB病毒复发感染时,也应注意预防单纯疱疹病毒及其他人类疱疹病毒的感染。
(健康报网), http://www.100md.com
美据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近日报道,总部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近日称,受人口增加和生活方式因素影响,到2030年,全球癌症病例可能增加75%。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弗雷迪·布雷说,2008年有1270万人患癌,到2030年将有2220万人患癌,其中90%发生在最贫困国家。布雷称,许多国家因感染导致的癌症病例在减少,但与西方饮食习惯有关的癌症病例却在增加。
2008年,富裕国家癌症病例中有一半是乳腺癌、肺癌、肠癌以及前列腺癌。而在中等收入国家,食道癌、肝癌以及胃癌相对更常见。但在这两类国家中,宫颈癌与胃癌病例都在减少。在贫困国家中,宫颈癌病例更多,远超乳腺癌和肝癌患癌病例。研究称:“通过早期预防、接种疫苗、早期诊断以及有效治疗,当可减少癌症病例。”(人民网)
血液筛查技术青重大突破
由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863”计划“血液筛查用纳米材料与仪器研究”课题日前通过验收。该课题采用创新的双层修饰磁性纳米颗粒、乳液/细乳液聚合、多孔陶瓷膜乳化法工艺制备出应用于血液筛查技术的超顺磁性纳米微球,可将血液中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免疫缺陷病毒的筛查“窗口期”缩短至三天,准确率接近100%,使输血及血制品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
据介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免疫缺陷病毒是引致输血传播性疾病的主要病毒,传统的免疫检测方法因“血清转换窗口期”在30天以上,而存在感染病毒漏检的危险(漏检率高达20/10万)。而采用超顺磁性纳米微球,在国产化的核酸提取与分析平台上,可同时实现对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高灵敏的检测,且在病毒感染后三天即可检出,最高检测灵敏度小于每毫升40拷贝,大大缩短了血液筛查的“窗口期”。
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年采血浆量约为4000吨。根据有关规定,单人份血浆采集量为500毫升左右,假定一吨血浆合计1700个样本,全国一年的血浆采集量约为680万袋。该技术在我国输血及血制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该课题研发的产品已在昆明市血液中心、江苏省血液中心、上海市血液中心等18家采供血机构应用。截至今年三个月,共完成602644例供血(浆)者样本的筛查。(健康报网)
美国研究发现补充维D昉卒中
维生素D与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关,缺乏维生素D的人易患心脏病和卒中,而最近一项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足,脑卒中风险也增加。
美国夏威夷大学约翰·伯恩斯医学院吉他若·柯继马博士及其团队研究了7385名居住在夏威夷的日裔美国成年男性,平均年龄45-68岁,根据他们摄入维生素D的多少分为四组,通过34年的长期跟踪研究,最后有960人新患脑卒中,研究人员在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认为,摄入维生素D最少的男性比摄入最多者脑卒中风险高22%,其中缺血性脑卒中高27%,出血性脑卒中没有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
人体内维生素D的正常范围在41-80微克/分升(毫微克/升)之间,一般人通过食物摄入、晒太阳即可满足正常需求。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自然合成维生素D越来越困难,维生素D缺乏在老年人中很普遍,因而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一些营养品被推荐给老年人食用。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含量太高同样对身体无益甚至有害,因而不可盲目补充。
(新华网)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激活潜伏的EB病毒
日前,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人员发现,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可激活潜伏感染的EB病毒。该研究为疱疹病毒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该论文近日发表于《细胞微生物学》杂志上。
此前的研究发现,EB病毒与多种人类疱疹病毒存在共同感染的现象,可引起鼻咽癌、T细胞淋巴瘤以及淋巴组织增生等疾病,但对于其从潜伏周期到裂解周期的激活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彭涛课题组研究人员,发现了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激活潜伏的EB病毒的两条重要信号通路,而目前治疗疱疹病毒的方法并不能阻止由共同感染引发的EB病毒的激活。因此,在预防EB病毒复发感染时,也应注意预防单纯疱疹病毒及其他人类疱疹病毒的感染。
(健康报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