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儿子今年6 岁了,刚上小学一年级。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让他能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
儿子一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对自己感兴趣。他有时会很认真地看着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或者呆呆地盯着镜子里的自己,好像科学家在研究一个物体。每当这时,我都会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对自己进行观察,比如“你看,这是你的小手,胖乎乎的,多可爱啊”,“你看到了吗,你哭的时候咧着嘴,模样很奇怪耶”……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引导他观察的范围也从对自己外表的描述扩大到对思想、情绪和行为的观察上。例如,当儿子吵着非要买一辆遥控摩托车时,我会要求他陈述理由,他说:“为什么摩托车不动的时候,没有支架就会倒下来,可是开起来的时候就不会倒,我想自己试一试。”当我晚上加班回来,发现独自在家的孩子打开了所有的电灯时,我问他为什么,他红着眼睛说:“妈妈,天黑了,你们都不在家,我一个人害怕!”儿子的行为好或不好,我都会提醒他,“你早晨忘记跟妈妈说再见了”,“你倒水给小妹妹喝,真像一个大哥哥”,“你昨天画画的时候,弄脏了桌布”……我像一面诚实的镜子,真实地反射出孩子的想法、感受和举动,让他通过我的眼睛,看到他自己。
客观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只是自我意识的一个初级工作。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鼓励孩子悦纳自己,也就是无论优点还是缺点, 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 而不是回避和拒绝。说实话, 做到这一点其实更多的是对父母亲的一种心理挑战, 因为不能接受孩子真实自我的, 往往是大人, 他们脑子里有着太多的自以为是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一旦发现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愿望相差甚远, 就会感到失望,甚至愤怒。
儿子是个左撇子,当他发现自己吃饭的姿势与别人不一样时,感到很沮丧。他努力学习其他人用右手拿筷子,但是他的右手实在太笨,怎么也不好使。这时,我就安慰他说,“左撇子也没有什么不好,虽然吃饭时容易跟别人打架,但是打起球来别人还接不住呢。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就是左撇子。”儿子个子小,体育比赛时经常选不上他,我就鼓励他在别的方面发挥特长,比如自己组装四驱车,跟同学比赛下棋,等等。我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能让孩子因为某些固有的东西而自卑,缺点的影响远没有因为缺点而否认、拒绝自己来得更可怕。
当然,自我悦纳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毕竟,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必须接受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我对于孩子也有严格的要求。当遇到孩子表现出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情绪时,我的策略通常是如下三部曲:第一步,陈述客
观事实:“你吃完东西没有收拾垃圾。”第二步,指出行为的后果:“桌子很脏很乱,你和我看了都不会喜欢,如果都等着妈妈来收拾,我就太累了,而且将来妈妈不再帮你收拾了怎么办?”第三步,寻求可能的解决办法:“你能自己学会整理桌子吗,或者我跟你一起干?”这个策略通常都很管用,不过得有耐心,期望小孩子一下子就学会所有的事情简直跟白日做梦一样。
其实,这种教育、培养孩子健康个性的办法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早在很多年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提出,培养健康的人格就是要努力缩小“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如果无视儿童的真实自我体验,粗暴地用成人或社会的理想标准去要求他们,就会导致“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焦虑、恐惧的情绪,使得儿童不是歪曲、压抑自己的真实体验,就是回避、反抗社会的要求,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三个前提条件: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利用人类自我实现的积极倾向,促使他自身的调整和发展。
这三个条件说起来简单,真的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前几天应一位朋友的要求,去为他的朋友的一对女儿“会诊”。她们的父亲说,两个女儿心理发育不正常,能力极低,几乎什么都不会做,而且怕见生人,想请专家看看是否需要治疗。我见了这对可爱的已经开始发育的女孩,发现父亲不在的时候,她们很正常。可是当父亲进来时,她们立即闭上嘴一声不吭。点菜的时候,我让两位姑娘先点,没想到她们的父亲蛮横地抢过菜单,看都不看别人,就点完了所有的东西。然后,他一脸无奈地对我说:“你看见了吧,她们没有我,简直什么都干不了。”我无语,这个剥夺了孩子自我权利的人,他才是真的有问题!
我想提醒所有的父母: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因自己而感到自豪!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的承认!, http://www.100md.com(邓为秋)
儿子一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对自己感兴趣。他有时会很认真地看着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或者呆呆地盯着镜子里的自己,好像科学家在研究一个物体。每当这时,我都会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对自己进行观察,比如“你看,这是你的小手,胖乎乎的,多可爱啊”,“你看到了吗,你哭的时候咧着嘴,模样很奇怪耶”……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引导他观察的范围也从对自己外表的描述扩大到对思想、情绪和行为的观察上。例如,当儿子吵着非要买一辆遥控摩托车时,我会要求他陈述理由,他说:“为什么摩托车不动的时候,没有支架就会倒下来,可是开起来的时候就不会倒,我想自己试一试。”当我晚上加班回来,发现独自在家的孩子打开了所有的电灯时,我问他为什么,他红着眼睛说:“妈妈,天黑了,你们都不在家,我一个人害怕!”儿子的行为好或不好,我都会提醒他,“你早晨忘记跟妈妈说再见了”,“你倒水给小妹妹喝,真像一个大哥哥”,“你昨天画画的时候,弄脏了桌布”……我像一面诚实的镜子,真实地反射出孩子的想法、感受和举动,让他通过我的眼睛,看到他自己。
客观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只是自我意识的一个初级工作。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鼓励孩子悦纳自己,也就是无论优点还是缺点, 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 而不是回避和拒绝。说实话, 做到这一点其实更多的是对父母亲的一种心理挑战, 因为不能接受孩子真实自我的, 往往是大人, 他们脑子里有着太多的自以为是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一旦发现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愿望相差甚远, 就会感到失望,甚至愤怒。
儿子是个左撇子,当他发现自己吃饭的姿势与别人不一样时,感到很沮丧。他努力学习其他人用右手拿筷子,但是他的右手实在太笨,怎么也不好使。这时,我就安慰他说,“左撇子也没有什么不好,虽然吃饭时容易跟别人打架,但是打起球来别人还接不住呢。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就是左撇子。”儿子个子小,体育比赛时经常选不上他,我就鼓励他在别的方面发挥特长,比如自己组装四驱车,跟同学比赛下棋,等等。我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能让孩子因为某些固有的东西而自卑,缺点的影响远没有因为缺点而否认、拒绝自己来得更可怕。
当然,自我悦纳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毕竟,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必须接受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我对于孩子也有严格的要求。当遇到孩子表现出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情绪时,我的策略通常是如下三部曲:第一步,陈述客
观事实:“你吃完东西没有收拾垃圾。”第二步,指出行为的后果:“桌子很脏很乱,你和我看了都不会喜欢,如果都等着妈妈来收拾,我就太累了,而且将来妈妈不再帮你收拾了怎么办?”第三步,寻求可能的解决办法:“你能自己学会整理桌子吗,或者我跟你一起干?”这个策略通常都很管用,不过得有耐心,期望小孩子一下子就学会所有的事情简直跟白日做梦一样。
其实,这种教育、培养孩子健康个性的办法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早在很多年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提出,培养健康的人格就是要努力缩小“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如果无视儿童的真实自我体验,粗暴地用成人或社会的理想标准去要求他们,就会导致“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焦虑、恐惧的情绪,使得儿童不是歪曲、压抑自己的真实体验,就是回避、反抗社会的要求,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三个前提条件: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利用人类自我实现的积极倾向,促使他自身的调整和发展。
这三个条件说起来简单,真的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前几天应一位朋友的要求,去为他的朋友的一对女儿“会诊”。她们的父亲说,两个女儿心理发育不正常,能力极低,几乎什么都不会做,而且怕见生人,想请专家看看是否需要治疗。我见了这对可爱的已经开始发育的女孩,发现父亲不在的时候,她们很正常。可是当父亲进来时,她们立即闭上嘴一声不吭。点菜的时候,我让两位姑娘先点,没想到她们的父亲蛮横地抢过菜单,看都不看别人,就点完了所有的东西。然后,他一脸无奈地对我说:“你看见了吧,她们没有我,简直什么都干不了。”我无语,这个剥夺了孩子自我权利的人,他才是真的有问题!
我想提醒所有的父母: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因自己而感到自豪!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的承认!, http://www.100md.com(邓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