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健康》 > 2018年第2期
编号:592628
关于“安全感”的那些事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14日 心理与健康 2018年第2期
     张思娜

    很早以前,我住在一个叫做“子宫”的地方:

    那里很温暖、很舒适,由一根管子每天输送营养。

    在这里,我自由自在舒展着身体。

    在这里,我一天天长大。

    直到有一天……

    突然被挤压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陌生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人好多,声音好嘈杂,光线好刺眼。

    我渴了,水在哪里?我不知道,所以我只能哭;

    我饿了,食物在哪里?我不知道,所以我只能哭;

    我身体不舒服,谁能来帮忙?我不知道,所以我只能哭。

    ……

    我能活下去吗?

    生命的起初,婴儿就是伴随在“我能活下来吗?”这样的焦虑、恐慌和不安中度过的。

    在婴儿出生后第1年里,主要的需求就是让自己活下来。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曾经提出过非常重要的依恋理论,他认为依恋的作用在于提供婴儿对安全的需要和对探索经验的需要。

    在实验中,人们发现3、4个月大的婴儿因为饥饿放声大哭时,一旦有妈妈靠近,就会停止哭声。这说明,婴儿是通过妈妈稳定、重复、及时回应的行为理解妈妈和自己的关系。这就是一个人最早安全感的来源。

    我们早年和妈妈建立的依恋关系,奠定了我们成年后跟伴侣的互动方式。

    陌生人情景实验

    这是在一个安装有摄像头的玩具房间内进行的,参与者有三个人:妈妈、1岁的婴儿、陌生人。在玩具房间内,一开始妈妈和宝宝玩耍,接着会进来一个陌生人,他会在妈妈的旁边一起看孩子玩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