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的执著等2篇
“铿锵玫瑰”的执著
说起羽毛球运动,上海的纯业余男单高手还不算多,女单高手就更少了,徐汇俱乐部的Lucy算一个,剩下就是虫虫孤零零地挂在那里。扳着手指头算下来,我虫虫学球的时间也不算短了,从1999年初开始,到现在已经5年出头。5年中人真的能起很大变化,我从一个乖乖的跨国公司的小顾问,到SOHO,到同事的创业公司,到北方工作,到独立顾问,又到上羽网,路越走越宽,心越来越野,也越来越有信心。其间,羽毛球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也给我很多启示 —— 现在的一些生活哲学还是从羽毛球中悟到的。没有羽毛球,现在的我还在那家跨国咨询公司里,可能当上了项目经理,可能收入还不错,可能开始发福,更可能非常不快乐。
还是从刚学球那会儿谈起吧。在那之前,间或也打球,但都是跟朋友瞎打打。我天生好动,可朋友们热情没我高,拖人打球常令我苦恼。那一段日子非常想动动,干脆跑到新开的源深羽毛球馆问有没有人陪打,他们就给我安排了个教练。我自忖运动细胞还有一些,仗着打过几年网球的底子,球感和跑动都不差。可是,想不到跟教练交手5分钟就趴下了。反正那天打球时间少,聊天时间多,教练跟我提起“源深”还有成人培训班,从此算是正式拜师学艺了。
刚开始并没有正式改挥拍动作,跟广大菜鸟一样,我击球点靠后、偏低、大臂发力、肩膀紧张等毛病都有。但只要能在击高远球时侧身,步伐跑到位,并经常做多球训练,改善移动速度和体力,还是能有很大提高的。果然,学球半年后,就轻轻松松地把以前赢过我的同事斩落马下了。
2000年劳动节,上海举办第一届业余羽毛球等级赛,那时练了一年多,心气很高。觉得平时跟男生一起练球,业余女生应该不在话下。到了比赛当天,还真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感觉,一举冲到决赛,最后与同济俱乐部的卢连华对阵,结果却以失败告终。之后的那个夏天,应该是我打球最疯狂的时候。那时在家办公,听到哪里有球打就奔过去,曾创下一星期打7次的记录。
比赛中最开心的一次并不是拿到冠军,而是在今年同济邀请赛中战胜国际俱乐部的刘洋和高先生。他们可能在前面比赛中打得太累,也可能以为稳操胜券,有所放松。这是我第一次在跟专业背景的选手过招中获得的胜利,也是第一次在比赛中有了忘我的感觉。
叽叽歪歪说了那么多,羽毛球到底哪点吸引我呢?首先,这是一项全面的运动,要求体力、技术、战术、心理素质、意志等都要到位,这可是不小的挑战;打羽毛球还是一个脑力结合体力的运动,很多地方需要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这也比较适合女孩子的特点。当然,从女孩子角度出发,还有不用在户外晒太阳从而保养皮肤、有利减肥的好处。不过,胳膊变粗可别来怪我哦!打羽毛球也不用像网球那般张牙舞爪的,样子很好看,当初喜欢上的原因部分是因为看到教练的动作很帅。另外,是喜欢单打那种掌握空间和节奏的感觉:用精确的步伐丈量场地的尺寸,一步不多一步不少;用娴熟的手法和顽强的意志控制球的落点,顺着球势,寻找其中内在的规律,全力投入,直至忘我。
在学球过程中,很多球友和教练的话语听起来是在说打球,但在一瞬间,这些不经意说出的“打球经”,对我的触动及至后来对人生的感悟作用却很大。比如那句“只要球还在天上飞,你就有机会”,这是我的教练在一次双打比赛后说的话。这道理不仅适用于打羽毛球,在漫漫人生路上更是如此——只要不放弃就有机会。领悟到这点后,在任何不利的情况下,我都会对自己说:“再试试看。”
“你紧张,你的对手也会紧张。”同理,“你累,对手也会累。”不要闷头只想自己的弱点和自己的失误,多看看形势,对手跟你一样是业余的,总能找到机会。在生活中,不要沉迷于自己的烦恼中,多看看世界,把眼界放得宽些。一次上羽网内部比赛中,我在状态极差且先失一局的情况下能扳回来,靠的就是观察对手、摸清其球路而成功的。同时,在自己疲劳的时候,不要丧失判断力。
“不要硬发力,动作要顺。”这是一位球友经常说的话。现在,我越来越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哪怕是为此付出膝盖和腰伤的代价也值得。寻找事物的内在规律,顺着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僵持的时候不要着急,顶多挑到底线重新来过。”这是武术馆拖拉机队一位著名代表人物的话。耐心!耐心!比赛是要靠一拍一拍来完成的,不要指望一下把别人打死。正如我喜欢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里所说的:“你得虔诚,你得等待。”认真对待每一个球,从相持中寻找机会——这些,不都充满着生活的哲理么?
在岩壁上歌唱
攀岩是一种乐趣,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和极限的展示。那份静若处子的安详、动若脱兔的敏捷,那份跃如灵猿的轻盈、行如壁虎的稳健,在力与美的完美给合中,你能感悟到人类原本属于自然的真谛。时间已是晚上6点,我如约赶往上海体育场的攀岩运动中心。只见一面18米高的人工岩壁上,几个攀岩族正以绝美的身姿在陡峭的岩壁上飞墙走壁,疾行如风,从起点到终点,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就到达岩壁顶端,地面上观望的人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热烈鼓掌,还不时爆发出胜利的欢呼声。看到刚从岩壁上呈直线飞快下来的曹勤,让人惊讶于她在岩壁上攀爬时的身轻如燕。
27岁的曹勤在一家美容保健公司做销售。说起攀岩的经历,她算得上是“资深运动员”了。她从2000年喜欢上攀岩,那时只是想从事一项时尚新兴的运动,想与别人的玩法有所不同,玩出新的花样。说起自己攀岩的初次体验,刚从岩壁上“飞”下来的曹勤顾不得擦汗,一脸的兴奋,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我第一次攀岩也是在这儿。站在15米高的岩壁下,我的心跳都加速了,没有抬头,因为我担心向上望会打击自己向上攀的信心。在教练的带领下,我和伙伴们做了一些基本的热身活动,随后就系上了安全带,扯了扯,挺牢固。起步了,我试了几次,唯一的感觉就是手足无措,真的不知手脚该怎么放。”
“我试着攀住几个支点,没用,身体上不去。旁边的教练笑了,给我做了个示范,于是模仿他的样子,手脚攀住同样的支点。嘿,真的上去了!我不作停留,手攀能够触及到的支点,脚下借势用力伸直,然后蹬在一个支点上,此时的我感觉像壁虎,沿壁而上,身体贴在岩壁上,成一种扭曲状。”
“我吸附在岩壁上,手向上面支点中的凸凹处一点、一点地伸去,用尽全身力气抠住支点,并尝试着转动身体,将重心一点点移动,此时我的四肢也不由自主地拼命抖动。回头望去,地面的人显得小了许多;再向上望,虽说只有短短四五米,却感觉离天更近了,这真奇妙!我不断地给自己鼓劲,尽量保持放松的心情。当僵硬的手臂、麻木的手指终于触及了顶点时,那种实现自我的成就感和超越自我的快感融于一身,真的是妙不可言!慢慢地,我随着绳索下滑,紧张的心情很快地放松下来,而且这种放松和平时在家里的休息不同,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后从身体到内心的放松。”
曹勤一口气说了那么多,还不时地比划着,神采飞扬。她一开始是为了战胜自己,没想到一玩就进入了角色。平时工作压力大,她就把攀岩当作一种发泄渠道,让所有困难都在这项艰苦的运动中化为乌有。曹勤攀岩的目的与男性不同,她只是为了体会这个过程中的快乐,并非为了达到顶峰而去,体验成功的感觉。也不像一些攀岩发烧友那样,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身边的朋友都很羡慕她,毕竟这项运动不是哪个女孩子都能从事的。
曹勤说,攀岩的朋友都很率真,在岩壁下做保护的人都是自己信任的人,否则不会把生命交给他们去保护。相互信任使攀岩的人很容易成为很好的朋友。每周,曹勤都会来上海体育场的攀岩运动中心攀岩一两次。她声称,来这里攀岩完全是为了让自己放松,在攀岩技术上,并不用高标准来要求。
话虽如此,曹勤在攀岩中心男女比例为3:1的攀岩族中已小有名气,连18米高的国际标准难度攀道也勇于尝试。她说,在开始攀岩运动之前,热身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省略这个步骤,攀岩者很容易受伤。系保险扣时,一定要耐心请教教练,打出一个漂亮的“双八结”或“水手结”。多样的变化,给攀岩运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耐力很重要。在攀爬过程中,保持放松是省力的最佳办法。身体应尽量贴近岩壁,这样也可以节省力气。脚要横踩岩点上的小窝,可以有效地防止滑脱。优秀的平衡能力,加上敏锐的判断力,有助于运动者挑战攀岩的难度和速度。
“攀岩像首歌,每人都有不同的唱法,每首歌都很动听。”曹勤说。, 百拇医药(虫 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