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运动休闲》 > 2008年第4期
编号:11645381
茵莱湖 缅甸的桃花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运动休闲》 2008年第4期
     “你确定我们现在去的地方是叫茵莱,而不是叫莱茵?”在去茵莱湖(Inle Lake)的路上,同伴和我互相开着玩笑,“嗯,没错,因为我们现在是在缅甸,不是在欧洲。”

    假如我们真的是在欧洲旅行就好了,肯定能享有舒适的旅途,带有空调的巴士或列车能快速地把旅行者送到目的地。可是,我们身处缅甸,这个地处中国、印度与东南亚共构的十字路口上的国家,由于军政统治,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被西方国家制裁了近半个世纪,现代化进程几乎停滞。现今的缅甸被人“誉”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还停留在前工业化状态的国家,对热爱“传统”,性喜“猎奇”的都市游客来说,前往缅甸无疑避世于“桃花源”,而位于东部掸邦高原的茵莱湖正是缅甸风光最优美之所在。

    前往隐秘的“桃花源”自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常年的闭关锁国,国力不盛,缅甸的基础建设糟糕无比,一般城市周边才有柏油公路,出城没多久就是尘土飞扬的“搓板路”。从仰光到曼德勒、蒲甘,一路走来,各地漂亮的佛塔数不胜数,这让人产生缅甸人修佛塔的热情甚于修路的错觉。
, 百拇医药
    早上从蒲甘出发时,我已经身有不适,昨天晚上的排档小吃把我的肠胃防御系统全面击溃。一路上,除了偶尔和同伴说笑两三句,我大部分时间都是蜷缩在车里,窗外的风景就如默片上演——热带密林、沟壑、大山、溪水、田野一一从我眼前掠过。临近黄昏时,汽车开始沿着河道行驶,进入了水乡,空气也变得湿润起来,河道边正有一群耕牛排队行走,一个孩子悠然自得地骑在领头的牛背上。牧童唱晚,真是久违了的情景,假如牧童手上还有一支短笛,就可为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配图了。

    娘水镇掠影

    来到茵莱湖的旅行者大多落脚在湖区北部的娘水镇(Nyaung Shwe),这里和湖区之间有运河连接。

    娘水镇不大,走路半小时就能把小镇走个“底朝天”。娘水镇上有很多个性分明的旅馆,运河边有家叫风景点(Viewpoint)的旅馆,就建在运河桥边,站在房间外的阳台上,可以观看到无敌水景,不过,相信每天一大早也会被河上快艇的马达声吵醒。还有一家叫Nawng Khan的旅馆,拥有一个漂亮的庭院,据说这里在几年前有过闹鬼的故事。不过,当我在一个偏僻的小巷里第一眼看到五月旅馆(May Guest House)时,就决定住在这里。
, 百拇医药
    五月旅馆全部由木头建造,被茂密的花木簇拥着,房间外面有一道柚木铺就的长廊,长廊上还精心地装点着花草。旅馆的主人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男士,缓慢地说着标准的英语,跟我解释起茵莱湖旅游细节不厌其烦。他还有个动作很特别,每次我给他房费时,总是伸双手来拿,表现出一种谦恭良和的态度。另外,五月旅馆的安静更是招我喜欢,在这里好好休息了一天后,我的身体恢复了元气。

    缅甸拥有5千多万人口,笃信佛教的人占85%以上,寺庙、佛塔随处可见,小小的娘水镇就起码有三座寺院。

    在缅甸乡间,寺庙不只是供人朝拜的地方,而且几乎是一个当地人的公共活动中心。由于男子一生必须要出家一次,大多缅甸男孩会在9-12岁之间第一次披上袈裟,这时,寺庙还担当着教育的职能。

    在娘水,我信步走入一个寺庙参观,碰到一位年轻僧人拿着课本给小和尚们上课。小和尚们摇头晃脑念着课本,看到窗外有游客在注视他们,有些不专心的孩子故意念得很响,还露出顽皮的笑。
, 百拇医药
    掸族首领博物馆是娘水镇上唯一收门票费两美元的景点,这是一座由柚木和砖建造的大房子,曾经是最后一位掸族首领的宫殿。博物馆里的展品并不多,空旷的大厅里摆放着掸族首领夫妇的画像和宝座,他统治茵莱湖区直至上世纪初。在很多旅游书上写着,茵莱湖区生活着自称为“茵达人”的群体,他们拥有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在血统上却属于掸族的一个支系。这让我想起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尽管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自成一体,历史上一直受丽江土司的管辖,解放后,国家有关部门最终把云南境内的摩梭人归为纳西族。

    茵莱三绝

    被苍翠山峦包围着的茵莱湖南北走向,为狭长型,长有22公里,在湖区范围内,水路纵横,感受水乡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像大多数旅行者一样租船湖上游览。为了能尽早一睹茵莱湖的风采,我们在凌晨6点就乘上了昨晚订好的船。船夫是个敦厚淳朴的当地人,游湖快艇都是窄长的木船,大约只能坐6、7个人,船尾装着一个马力强劲的柴油发动机。

, 百拇医药     轰鸣的马达声划破了小镇的寂静,船沿着运河往茵莱湖驶去,河道两边都是芦苇荡。船开得飞快,惊起了一群群的白色水鸟,过了一会,看到一块竖在水面上的广告牌,原来这里也是掸邦湿地鸟类保护区。也就是短短十来分钟,船下黄浊的河水渐渐变成了清澈的湖水,眼前也开始豁然开朗,茵莱湖向我们展开了优美的身姿。也许是太早了,它也还没睡醒,水面上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玫红色的晨曦洒在湖畔的掸邦山脉,若隐若现,倒映在蓝色湖面,混合出一种梦幻的景象。

    快船行驶在浩瀚的茵莱湖上,凉爽的风吹来,甚是惬意,途中我们经常遇到勤劳的茵达渔民。他们通常是一人一舟,而此地仅有的单脚划船绝技是渔民们的看家本事,堪称茵莱湖一景。当地人认为,用脚划船速度快且更有耐力,腾出双手又能同时撒网、持叉,一人作业即可完成整个捕鱼过程。从茵达人定居在此,就已经有这个传统,至今仍延续着,在我们外人看来,自然是啧啧称奇。我们的船夫也很贴心,每次遇到渔民,就把船速减慢,一来不惊扰渔民的工作,二来也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拍照。

    我问我们手把油门的船夫会不会这样划船,他自豪地说当然会啊,他们家的村子就建在湖水上,从小就要学会单脚划船,否则他休想去邻居家玩——到处都是水,走路是不可能的!说话间,他家所在的水上村落就到了,这里的房屋全部是有四个高脚木桩支撑的吊脚楼,从水面沿着楼梯才能到达大门。据船夫介绍,拥有2000多居民的村子算是湖区大村,这里的居民大多是靠在水上建设浮岛,种植蔬菜、鲜花获得经济收入。
, http://www.100md.com
    湖上浮岛,又是茵达人的一大智慧创造,一般浮岛分天然浮岛和人工浮岛,对茵达人来说,它们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土地。我们在湖上经常能遇到当地人在收集漂浮在湖面上的水草,他们把水草和浮萍以及藤蔓植物收集起来,上面再覆盖湖泥,就成了新的浮岛,然后开出一条条的田垄,用竹篱固定住,就可以在上面种植了。这也是茵莱湖特有的生产方式,不过,为了保护茵莱湖的水质,他们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只使用天然肥料,由于肥力有限,浮岛上不能耕种粮食,只能种植一些番茄、辣椒等蔬菜以及鲜花。

    在一块浮岛前,为了证明下面没有承托物,船夫让我用竹篙戳一下浮岛试试,刚才看上去固定的“土地”确实随着湖面的涟漪而升降。茵莱湖三面环山,常年风平浪静,这些浮岛也不担心湖水暴涨和干枯,所以茵达人一年四季都可享用新鲜的有机蔬菜。当然,因为茵莱湖是缅甸最盛名的景区之一,茵达人也在旅游开发中获益。他们在村落里开设了一些银器、铁器、丝绸、木制手工艺品等商店,都是前店后厂式,游客可以参观传统的手工制作过程。假如游客只是参观,不买商品也不会遭受白眼,主人照样笑脸送客,这也体现了茵达人豁达的生活态度。
, 百拇医药
    在回程路上,船夫说带我们去一个有趣的地方——大名鼎鼎的跳猫寺(Nga Phe Kyaung)。其实茵莱湖畔不乏佛教圣地,比如金光闪闪的帕瑞佛塔(Phaung Daw Paya),里面供奉着五尊12世纪铸造的古佛像,由于在佛像上贴金箔的人太多,使得佛像已经分不清五官和四肢,完全变成了5个形象模糊的金球。

    可跳猫寺在游客中的名声却远胜于帕瑞佛塔,只因为那里有一群会跳圈圈的小猫。据说跳猫寺有位老僧人在参悟佛法时,看到身边跃起的一个小猫,突发奇想开始训练在寺里游逛20多只猫咪跳圈圈。训练成功后,消息传出,游客纷纷前来参观,小猫也名扬海外。当然这和马戏团训练狮子跳火圈的原理是一样的,当小猫跳过圈,肯定能赏到美味吃食。

    我到跳猫寺时,看到一群孩子正围坐在一起,旁有大约有6、7只漫不经心的花猫。只见一人,拿起一个塑料圈举到30厘米的样子,圈前的那只正踱步的猫忽然跃起,穿过了圈圈,不一会,每只猫都轮流跳了一遍。看似懒惰的猫咪每次起落,都激起了孩子们的欢笑。

    在离开跳猫寺时,我心想,茵达人不仅有大智慧,也有可爱的小聪明。, 百拇医药(朱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