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08年第2期
编号:11567474
以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药品集中招标制度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日 《上海医药》 2008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8)02-0071-02

    2001年确定的药品集中招标制度的设计初衷,是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低虚高药价,规范医疗机构的购药行为和药品流通秩序。但是药品集中招标制度实施以来,不仅没有真正降低药品价格,而且药品的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并更多地质疑这一制度。

    1 药品集中招标制度的现状

    1.1 药品集中招标的制度设计使得药品价格不降反升

    在一些地方,由于招标制度本身的设计有问题,导致了高价药驱逐低价药的情况出现。例如在烟台市2006年药品招标评分标准中,价格分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值最大可达12分,而“经营企业规模”和“社会公益活动”两项合计分差可以达到11.5分,几乎与价格分差持平。这种制度设计削弱了价格因素所起的作用。因为只要一家企业经营规模和社会公益活动分值高,即便这家企业高价投标,也可以保证中标[1]。

    1.2 药品集中招标制度的施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招标中介获利丰厚

    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程序复杂,手续繁多,要求投标企业提供企业资质、药品质量、价格等的各种文字资料。企业每次投标需要准备的资料多达几十页甚至上百页,明显增加了工作量[2]。再加上投标过程中的一些公关费用,企业的投标成本非常大。而与此同时,招标中介却获得了很大利益。处于药品招标垄断地位的海虹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全国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会上,采购交易金额超过500亿元,即便按照5‰收取交易佣金,海虹获得的收益也要达到2.5亿元,除去大约26%的成本(参照海虹公司医药电子商务收入与成本的比计算的成本比例),海虹获得的利润估计接近2亿元[3]。

    1.3 药品集中招标制度形成了一条利益链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背后的漏洞有很多,比如同一种中标药品供应商往往有3家左右,最后由医院决定采购哪家供应商的药品。另外,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时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