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剂临床应用的新进展(1)
中图分类号:R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7—0293—04
利尿剂从开始使用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广泛地用于临床。当今对利尿剂的临床评价已逐步走上循证医学轨道,以大量的临床试验、荟萃分析评价利尿剂的效果以及对疾病发展、预后的影响和不良反应。本文阐述利尿剂在临床常见疾病中应用的进展、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和新型利尿剂的研究进展。
1 利尿剂的分类和药理
根据作用部位、作用机理和药效的不同,利尿剂分以下几类:碳酸酐酶抑制剂、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和渗透性利尿剂。碳酸酐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近曲小管,抑制H+的形成,使NaHCO3排泄增多而利尿。但是近曲小管各段对Na+重吸收有代偿性增强,因此碳酸酐酶抑制剂的利尿作用比较弱。此外,由于碱基的丢失,易造成代谢性酸中毒,故该类药物在临床中很少使用。袢利尿剂通过结合亨氏袢升支粗段的Na+-K+-2C1-共转运泵的Cl-结合部位,阻碍NaCl的重吸收而起到利尿作用。该药作用位点是Na+重吸收率最高(达20%~30%)的部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