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1年第12期
编号:12148680
情系粉红丝带 守护女性健康(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上海医药》 2011年第12期
     邵志敏

    男,1962年生。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复旦特聘教授。现任复旦大学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负责人)和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5年获得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和上海市卫生系统领军人物,2006年荣膺中国工程院光华青年奖,200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先后承担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863”项目、“211”工程等项目30余项。主要从事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带教30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在国内外肿瘤专业杂志上已发表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论著200余篇,其中SCI收录90篇,被世界医学文献引用近2 800次。

    “一天”轨迹,忙碌充实

    早晨7点,当别人刚准备上班的时候,邵志敏教授已经早早地到达医院。他会习惯地先看看实验室的情况,然后在泛白的晨曦中进入病房,开始一天的工作。住院病人一天里最先看到的,是堂堂大教授本人。邵医生逐个询问病人的情况,对问题及时处理,做到对病情胸有成竹。谁要完善新的检查了,谁排除手术禁忌了,谁可以出院了……在他头脑里一清二楚。
, 百拇医药
    7点半,下级医生都到齐了,交完班,开始查房。邵医生几年如一日,坚持天天查房,早上、傍晚各一次,全然没有大教授几天才查一次的派头。他说:“离开第一手临床材料,医学怎会进步?”每天查房既是对病人的负责态度,也是对下级医生很好的教学演示。

    8点半,他准时出现在手术室,开始高负荷的工作。忙的时候,一天七八台手术很正常。邵志敏开展多样的术式,注重对年轻患者开展保乳治疗和乳房重建,尤其是乳房重建,手术时间往往长达5小时。肿瘤医院乳腺癌年手术量突破千例,正是这样一台台积累起来的。时间来不及,就中午抽时间赶口饭,下午接着开。从上午一直到下午三四点钟,一刻不歇。若非手术日,上午就看门诊,排队挂号的病人众多,大家都是冲着邵教授的名头来,一上午挂100个号是家常便饭。为了确保门诊质量,保证个体就医时间,他只好放弃中午的吃饭时间、午休时间、甚至下午的部分时间,往往要到下午2点多才能够让最后一个病人满意而归。即便是特需门诊,也是人满为患,近50号病人全部满意而归时,邵志敏也早已错过了午餐时间。
, 百拇医药
    下午4点钟,邵志敏又会准时出现在病房,带领下级医生查房:术后情况如何,明后天的安排如何,等等。都要在这时候做到胸中有数。

    等他结束病房工作,外面已是暮色浓深。5点半方出病房。

    晚上的时间更加紧凑。不仅要和在实验室做课题的学生探讨实验进度和结果,而且要书写论文、审校文章、准备讲学和申请课题,兼处理一系列的会务事宜,可谓分身乏术。一直忙碌到深夜。

    这样的一天,旁人会觉得太忙太累,但邵志敏乐在其中。他说:“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正是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对事业价值的坚定认知,让他对这样平凡而简单、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乐此不疲。

    回国之路,使命使然

    1990年,邵志敏获得美国Mammadi-soudovar Memorial 奖学金资助,面对大好机会,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往异国深造。
, http://www.100md.com
    1990年至1995年期间,他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乳腺中心、美国马利兰大学癌症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并先后两次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乳腺癌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和激素受体相关”及“维甲酸受体-α和激素受体相关”。尽管才30岁出头,留学海外的他已成绩斐然:成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首届“校长奖”获得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客座教授、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在乳腺研究领域已颇有声望。

    1995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母校恩师、时任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的沈镇宙教授出访美国时诚邀他回国发展,他的一颗游子之心顿时思归。沈镇宙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肿瘤外科学家、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原上海抗癌协会理事长、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主任。他多年来孜孜不倦,追求不息,在肿瘤外科领域,尤其是乳腺癌、软组织恶性肿瘤的诊治方面享有盛誉。沈教授爱才惜才,为邵志敏的回国提供了良好的铺垫。至今,邵志敏都心怀感激:“沈教授当年手把手地教我动手术、做实验,给我提供各种机会。做个像他那样的医生,是我的追求。”现在回想上世纪90年代,这样一老一少,一个心急于中国乳腺癌之现状,全力争取青年才俊,一个心怀鸿鹄之志、报国之心,终于促成了邵志敏的回国。
, 百拇医药
    1995年至1999年期间,邵志敏穿梭于中美两国间,既了解了中国乳腺癌的现状,深觉国内乳腺研究领域的落后,乳腺癌诊断理念、检查设备等方面都需要提高;也积极跟踪乳腺癌前沿进展,为以后“正式”海归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1999年,邵志敏被我国教育部聘为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聘他为学科带头人。

    2000年,38岁的邵志敏正式接过恩师沈镇宙的担子,出任刚刚独立的乳腺外科主任一职,从而开启了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全新的发展历程。

    “我是从这所医院走出去的,对它的感情特别深。”邵志敏说,“国外条件固然好,国内创业土壤更好。”

    自1995年始,十年之后,桑梓之地,硕果累累。

    临床问题,积极应对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危害重大。其发病率近年来不断上升,全球每年新发病例为130万,占癌症总发病数的9%;每年有40万人死于该病,占癌症死亡人数的5.5%。在我国,近20年来的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以京、津、沪等大城市为著,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严重危害广大妇女的健康。面对严峻现实,积极应对才是唯一出路。
, 百拇医药
    邵志敏深刻了解中国地区,尤其是上海地区乳腺癌诊疗水平与国外的差距所在。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准方向,众人才能戮力同心。邵志敏认准了“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他认为医疗水平的高低,本质不在于花哨的技术、繁复的理论,而在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谁复发了,谁转移了,谁因为癌症而过世了,病人看得真切,医生也最有体会。只有把生存率提上去,才是真水平。而提高乳腺癌生存率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早期诊断;二是提倡以乳腺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这也正是邵志敏平时临床工作的思路和重心。

    2004年3月,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成立了“上海市乳腺癌诊疗中心诊断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诊断部在国内率先引进了Lorad全数字化钼靶机、全数字化计算机钼靶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四维超声诊断仪、Mammotome微创活检系统、乳管内视镜等高技术乳腺诊断设备,使大量早期癌和原位癌得到确诊。2004年以来,导管原位癌的检出比例达到全部乳腺癌的15%左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导管原位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在98%以上。

    传统医疗观念下,乳腺癌一旦被诊断,患者乳房就得切除。这个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主导地位。即便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1995年全乳切除的开展率几乎达到100%。但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探索保乳手术;到了90年代初期,保乳手术基本成为早期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广泛选择,因为保乳综合治疗与全乳切除的疗效几乎是一样的。邵志敏紧紧跟上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率先开展了保留乳房手术,至今已完成近1 000余例,保乳手术比例从1995年的1.3%提升到2005年的14.9%,无论疗效还是术后生活质量均达到国际水平。此外,对乳房全切后患者开展一期乳房再造,已经达到100多例;一项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乳管镜检查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累计超过1 000例。, http://www.100md.com(余科达)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