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2年第23期
编号:12326863
毛颖:在点滴中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上海医药》 2012年第23期
     毛颖,45岁,中共党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神经外科界唯一入选“国家杰出青年”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领军人才、科技精英。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部市级奖项8项,发表SCI文章40余篇。擅长脑动脉瘤和颅底病变等业内公认的高难度手术,从医20年,完成疑难手术近万例,用高超医术拯救了数以千计患有颅脑疑难重症的病人,被病人誉为生命的守护神。

    如今这个时代,太多的行业都要凭良心做事,医生更是如此。“医者仁心”四个字重如泰山,人们对于医生的职业道德要求,总是有着很高的期待,因为生命不能重来,医生常常充当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守护神。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在捍卫着医生的尊严和荣耀的同时,也时刻鞭策激励着每一位医生——“凡教给我医术的人,我应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他;我愿在我的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病人是男是女、是自由民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希波克拉底的誓言让我们体会到医生身上三个显著特征——尊师敬长、治病救人和善待病患,对毛颖教授的采访也让我们再次真切感受到了他和同事们的医者风范。
, http://www.100md.com
    尊老爱幼薪火相传

    在神经外科的话语体系中素有“北天坛,南华山”之说,前者是指北京的天坛医院,后者则指上海的华山医院。1952年,新中国开颅手术第一人史玉泉教授创建了中国南方第一个神经外科——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从无到有、从初具规模到全面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创下了无数“第一”,目前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神经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教育部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已成为全球临床规模最大、年手术量超万例的神经外科诊疗中心。目前已经拥有病床600张、现代化的专业手术室25间以及开展神经外科诊疗所需的全部设备,全方位地开展了微侵袭神经外科、脑脊髓肿瘤和血管性疾病、颅脑创伤、功能神经外科和细胞分子神经外科等临床研究,并实现了手术、放疗、化疗和功能康复的综合式服务。

    “华山神经外科是如何代代相传,在科研上始终占据高峰的?”面对我们的疑问,毛教授给出他的答案——尊老爱幼的科室文化。
, http://www.100md.com
    199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专业英语班后,毛教授被分配至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师从神经外科泰斗周良辅院士,并一直跟随周院士读了硕士、博士。毛教授这样来形容自己的恩师:“他就像一座遥远的高山,我只敢站在远方看。”因此,当高山主动向他招手时,他激动不已。毛教授说,周院士对他是良师,更像慈父,手把手地教会了他在医学之路上如何一步步走。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靠“手艺”吃饭的外科界,一些老专家难免心存这样的顾虑而在教学中有所保留,然而华山神经外科却在“爱幼”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科室文化,从科室主任周院士开始,每位医生都很爱护学生,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术。毛教授说,他是这样被周院士带出来的,如今他也是这样去指导他的学生。在科里,医生们不仅尊重自己的导师,而且只要比自己有优秀的一面值得学习的就都是值得尊重的老师;而老师们在带学生的时候,不仅教他们神经外科的本事,也要言传身教地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并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不能把他们当成干活的工具,而要跟他们做朋友,多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自信却不自恋
, http://www.100md.com
    毛颖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心血管病和脑内肿瘤,他有一个在国内属于开创性的强项:颅内外搭桥手术,就是把脑外的血管引到脑内,去替换掉病变的血管。原理看似简单,但是想象一下,在细如毛发的毛细血管上要缝5、6针,就能知道难度有多大。而且脑血管疾病通常都是突发性的,患者需要马上进行急诊手术。因此,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炎炎烈日,毛教授经常在深更半夜被叫起来去进行手术。

    作为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学者,毛教授的话语充满了智慧和幽默,展现着一位当代年轻学者的活力。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自己所从事的神经外科医生这个职业时,毛教授用“自信而不自恋”做了精辟回答,“医生也是人,我们不是神,我常对学生讲外科医生就是一个‘开刀匠’,千万不要自恋,不要觉得自己是上帝派来拯救人类生命的天使;而自信是一个好医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信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建立在精湛的技术之上,国际上同行们对华山神经外科整个学术团队的评价让我们对这支团队充满了信心,让华山的神经外科医生感到自豪:

    解决了颅内难治性海绵状血管瘤(CCM)的手术治疗难题,建立4项新技术均为国际首创,各疗效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报道,国际权威专家评价为:“极好地解决了这一国际性的治疗难题”;
, http://www.100md.com
    2007年发表在《Neurosurgery》杂志上的《关于多影像融合技术治疗脑肿瘤》,被世界神经外科联盟主席Black教授誉为“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式的研究,象征着中国逐步崛起的神经外科力量”;

    解决了脑干血管母细胞瘤(HB)的手术治疗难题,《Surgical Neurology》杂志评价“是迄今单个机构报告的最大组病例数,提出了切除脑干HB的独特外科诀窍,是令人瞩目的成就”;

    开展了世界首次成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开放性脑外伤的临床应用研究,2006年在世界顶尖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2007年美国白宫发表的有关干细胞研究报告中专门引用了该论文,《The Scientist》杂志评选华山神经外科朱剑虹教授为“近30年来对世界生物科技做出杰出贡献的顶尖100位科学家之一”;……

    把病人当人看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药卫生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但中国的医疗资源匮乏,分布分配又严重不均,使得医院和医生误为众矢之的。于是,我们听到了太多的医疗纠纷,并且正在升级到打闹、屠医等流血犯罪事件。如何尽量避免这种恶性事件的发生?毛教授认为,与病人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而沟通的前提是不要把病人仅仅当成某个肿瘤的附着体,而要把病人当人看,用一颗真诚的心和病人听得懂的语言与其沟通交流。
, 百拇医药
    在临床实践中,病家与医生天生就是与病魔作斗争的伙伴、合作者。因此治疗方案要得到病人的认可,医生必须要与病人充分交流,让他们理解不同治疗方案所带来的成效和承担的风险。浅显易懂地和病人沟通,这是一门学问,也体现了医生的职业道德。毛教授总结道,用通俗的语言和病人交流,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一些大家都熟悉的手术案例来传达信息:“和病人讲困难的时候,告诉他,你中风的时候和日本原来的首相是一样的,他们治不好,你估计也很难治愈。这是一个沟通能力,可以帮助病人正确理解他的情况。”有时候医生会觉得某些病人的问题很傻很无聊,但可能病人就是纠结于这样一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只要稍微耐心地向病人做些解释,就会让他获得莫大的安慰,那么不妨就多说两句,耐心解答一下病人的疑问。作为一个医生,与病人沟通时,要有严谨的态度。比如,和病人谈话,医生就不能说得太肯定,即使99% 可以把刀开好,也不能跟病人说你就在这 99%之中,而是要把成败可能都如实反映,把医生经历过的风险坦诚告诉病家。否则会误导病人抱有不切实际或过高的期望,反而以后容易引起极大的烦恼。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和病人聊天也是一件具有科研意义的事。毛教授曾经通过和病人的沟通,发现了病人患的是家族性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就是一家人都得了这种脑血管瘤,血液化验后,发现是基因发生了变异。这种案例以前只发生在白种人身上,在黄种人世界里还是首次发现。这篇论文在世界神经外科大会上作了大会发言,并发表于《Neurosurgery》。

    在与毛教授的交流中,笔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凭良心做事”,一句朴实的话却道出了他身为一名临床医生的“仁性”、职业操守和心系病人的心,这句话简而易懂,却是造就一名顶级好医生的基本准则。毛教授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言传身教地要求自己的学生和同事,每次科室开会他都会谈如何更好地对待病人,帮病人解决问题。简单、真诚、善良,这就是毛颖教授的为医之道。

    (收稿日期:2012-11-20), 百拇医药(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