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3年第17期
编号:12683474
第一生化:打破国企规模不经济怪圈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日 上海医药 2013年第17期
     “神十”飞天、“蛟龙”下海、“辽宁舰”出航、“歼-15”一鸣惊人、高铁奔驰——这些令国人无比自豪的成就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国企创造。国企是共和国的脊梁,关系着国人的民生。新中国成立后,首要大事就是建立一个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近、现代工业体系,缔造这一项项伟大壮举的,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从登上历史舞台起,国有企业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体和主导力量,使中国工业化从一张白纸一跃跻身世界工业强国。

    然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企在发展与改革中也凸显出来一些问题与弊端,一些国企的“效率低下、产品落后、竞争乏力、腐败奢侈”等遭到社会舆论不停的口诛笔伐。当一些人仍在指责国企“好大喜功、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精”时,某些国企已悄然开始了华丽蜕变——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一生化”)便是其中的一员。

    第一生化是由创建于1943年的上海第一制药厂和创建于1937年的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于1994年联合组建成立。公司主要生产基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剑川路1317号,占地面积近6万平方米,拥有员工近1 000人。公司拥有水针、粉针、原料生产车间,具备无菌冻干针剂、无菌水针剂、灭菌水针剂等多条生产线,年生产水针1.5亿支、冻干粉针4 000万支和相配套的原料产品。就是这样一家看起来体量并不强大的国有药企,近5年来,在公司总经理陈彬华的带领下,尝试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科学合理地进行改革,坚持创新,苦练内功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位“50后”,陈总的职业生涯很简单——一直工作在上海医药集团(以下简称“上药”)下属企业,像很多同龄人一样,甘愿做好上药建设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虽然也曾有过多家医药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