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万清院士:跨越科研万壑守护医者清流(2)
在当时的条件下,廖万清要拓荒开辟一条道路,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首先,实验室没有空间用来做动物实验,每一次都跑到动物房去做实验也不现实。他就在实验室的窗户上挂个笼子,自己养小白鼠。设备不全,资金不够都不是问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及时对培养、分离出的真菌进行显微摄影,廖万清骑着自行车到第二军医大学电教室去拍照。实验室没有菌种,他就到全国各地去搜集。“我们到各地去交流都会提出跟他们交换菌种,我和我的学生每次出国交流也都保持着交换菌种的习惯,现在我们实验室致病的隐球菌菌种种类是全国最全的。”多年艰苦探索,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边防海岛,收集到大量珍贵的真菌标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研究,廖万清首次发现了9种新的致病真菌和新的疾病类型,促进了医学真菌学的发展。
浓浓军旅情
至今还带有浓浓梅州口音的廖万清是客家人,祖籍在广东梅县。1938 年,廖万清出生在新加坡。1941 年,廖万清的父亲去世,3岁丧父的他被送回中国,从此跟着叔叔一起生活。
, http://www.100md.com
客家人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到了廖万清上学年龄时,生活清贫的叔叔不负重托把他送进了小学。廖万清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好,初中和高中的学习都是依靠“人民助学金”完成的。那时,他心里就有了梦想:长大后要像家族里的叔公一样,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为患者解除痛苦。
1956年,廖万清面临高中毕业。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热血青年,廖万清还有一个愿望——报效祖国。廖万清说:“报效祖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参军。”
俗话说好事多磨,廖万清的参军之路一波三折。“当时部队到学校里来招人。第一次来的是空军部队大学,我的班主任推荐了我”。虽然品学兼优,但部队通过查资料得知廖万清有海外关系,他因为无法选择的出身被淘汰。第二次来招生的是海军大学。海军大学要招的是技术人才,对出身的要求不像空军大学那么严格,廖万清很高兴地去参加面试,经检验各方面条件都符合学校的要求,但是体检的时候发现,他的体重没有达到45公斤的招生要求。“那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我当时只有39公斤。”
, 百拇医药
是金子总会发光,廖万清始终没有放弃希望。随后,第四军医大学的邵振海中尉和梁泽民少尉到学校招生。他们看了廖万清的简历后觉得很满意,决定录取他。可是有过前两次的曲折经历,廖万清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他问招生老师:“我有海外关系,要不要紧?”老师们笑笑说:“没关系,出身是没法选择的。但是革命道路却是可以选择的。你愿意为国防卫生事业服务,我们也愿意接收你。”廖万清还担心自己瘦小的个子达不到招生要求,老师们说:“这个更没问题,经过锻炼,你会长大长高的。”回忆当年曲折的参军经历,廖万清一脸欣慰。当时整个梅县一共才招了42个人,廖万清所在的年级有200多名同学,只有包括他在内的两名同学有幸入选。他非常高兴,从医是他从小就有的梦想,参军更能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报国夙愿。他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刻苦训练,要学好本领报效党、报效国家,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来到第四军医大学的第一年,瘦弱的廖万清以顽强的意志,耐受住了大西北的恶劣气候,胜任了超体能的军事训练。1961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一个月后来到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成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一名军医。 “当时选择大内科、大外科的人挤破了头。”廖万清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当时不起眼的皮肤科,并立志“做该领域里的拓荒者”。
, 百拇医药
作为一名军人兼医生,廖万清还致力于军队真菌病的防治研究,明确了各种真菌病的高发和非战斗减员因素。他主持完成了军队重点课题“东南沿海部队高发皮肤病的防治研究”,亲自带着科研团队上岛礁。他专门制定了针对军队真菌病的防治措施,并研制了防癣鞋垫、防癣袜、防癣裤等抗菌装备及复方酮康唑霜、复方奈替芬霜等药物,显著降低了部队浅部真菌病的患病率,有效保障了战斗力。此外,针对粮食霉变引起战士的外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廖万清及其团队还发明了专利产品——食品防霉保鲜剂,以防止粮食霉变。廖院士常说:“作为一名军人,用我的研究成果为部队解决实际问题是我的责任。”其相关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各类成果奖17项,还荣获了解放军总部授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心系病患孜孜不倦
作为皮肤科和真菌界的知名专家,廖万清院士不仅在真菌学领域建树巨大,在皮肤性病学领域同样造诣深厚,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对各种疑难皮肤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 百拇医药
在廖万清的从医生涯中,他记不清有多少次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患者的命运。被他诊治过的患者在网上给他的点评是:技术好,非常和蔼可亲。对于患者的赞扬和感激,廖万清说:“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它时刻让我感觉到肩上的责任,督促我更加努力地工作,为更多的患者减轻痛苦,为祖国和人民尽好一份力。”
作为2009年新当选的院士,廖万清收到了中国工程院给新院士们发送的一封信,这封信希望院士们保持优良学风,成为科学道德建设的模范。廖万清把这封信的内容时刻记在心里。他说:“院士就是战士,我要继续战斗,争取再干15到20年。”
在廖院士半个世纪的奋斗钻研过程中,他从不满足于“独善其身”。一次采访中,廖万清说:“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面临的健康问题却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好医生的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在这方面,我可以尽一下力。”“有时间,我就会给各地同行讲讲学,给年轻人讲一些我的经验和教训,为大家提供参考。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把我的研究成果拿出来给大家研究、示范,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培养,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更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人才。”
廖院士的成就也许让我们感觉只能顶礼膜拜,他貌似平常的成长轨迹和朴素的人生哲语却又一次提醒了我们,放弃理想是懒惰和怯懦的借口。为理想追求不断,为事业百折不挠,这才是一种对医生这个职业操守负责的态度,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收稿日期:2014-04-21), http://www.100md.com(肇晖)
浓浓军旅情
至今还带有浓浓梅州口音的廖万清是客家人,祖籍在广东梅县。1938 年,廖万清出生在新加坡。1941 年,廖万清的父亲去世,3岁丧父的他被送回中国,从此跟着叔叔一起生活。
, http://www.100md.com
客家人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到了廖万清上学年龄时,生活清贫的叔叔不负重托把他送进了小学。廖万清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好,初中和高中的学习都是依靠“人民助学金”完成的。那时,他心里就有了梦想:长大后要像家族里的叔公一样,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为患者解除痛苦。
1956年,廖万清面临高中毕业。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的热血青年,廖万清还有一个愿望——报效祖国。廖万清说:“报效祖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参军。”
俗话说好事多磨,廖万清的参军之路一波三折。“当时部队到学校里来招人。第一次来的是空军部队大学,我的班主任推荐了我”。虽然品学兼优,但部队通过查资料得知廖万清有海外关系,他因为无法选择的出身被淘汰。第二次来招生的是海军大学。海军大学要招的是技术人才,对出身的要求不像空军大学那么严格,廖万清很高兴地去参加面试,经检验各方面条件都符合学校的要求,但是体检的时候发现,他的体重没有达到45公斤的招生要求。“那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我当时只有39公斤。”
, 百拇医药
是金子总会发光,廖万清始终没有放弃希望。随后,第四军医大学的邵振海中尉和梁泽民少尉到学校招生。他们看了廖万清的简历后觉得很满意,决定录取他。可是有过前两次的曲折经历,廖万清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他问招生老师:“我有海外关系,要不要紧?”老师们笑笑说:“没关系,出身是没法选择的。但是革命道路却是可以选择的。你愿意为国防卫生事业服务,我们也愿意接收你。”廖万清还担心自己瘦小的个子达不到招生要求,老师们说:“这个更没问题,经过锻炼,你会长大长高的。”回忆当年曲折的参军经历,廖万清一脸欣慰。当时整个梅县一共才招了42个人,廖万清所在的年级有200多名同学,只有包括他在内的两名同学有幸入选。他非常高兴,从医是他从小就有的梦想,参军更能实现他一直以来的报国夙愿。他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刻苦训练,要学好本领报效党、报效国家,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来到第四军医大学的第一年,瘦弱的廖万清以顽强的意志,耐受住了大西北的恶劣气候,胜任了超体能的军事训练。1961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一个月后来到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成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一名军医。 “当时选择大内科、大外科的人挤破了头。”廖万清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当时不起眼的皮肤科,并立志“做该领域里的拓荒者”。
, 百拇医药
作为一名军人兼医生,廖万清还致力于军队真菌病的防治研究,明确了各种真菌病的高发和非战斗减员因素。他主持完成了军队重点课题“东南沿海部队高发皮肤病的防治研究”,亲自带着科研团队上岛礁。他专门制定了针对军队真菌病的防治措施,并研制了防癣鞋垫、防癣袜、防癣裤等抗菌装备及复方酮康唑霜、复方奈替芬霜等药物,显著降低了部队浅部真菌病的患病率,有效保障了战斗力。此外,针对粮食霉变引起战士的外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廖万清及其团队还发明了专利产品——食品防霉保鲜剂,以防止粮食霉变。廖院士常说:“作为一名军人,用我的研究成果为部队解决实际问题是我的责任。”其相关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各类成果奖17项,还荣获了解放军总部授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心系病患孜孜不倦
作为皮肤科和真菌界的知名专家,廖万清院士不仅在真菌学领域建树巨大,在皮肤性病学领域同样造诣深厚,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对各种疑难皮肤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 百拇医药
在廖万清的从医生涯中,他记不清有多少次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患者的命运。被他诊治过的患者在网上给他的点评是:技术好,非常和蔼可亲。对于患者的赞扬和感激,廖万清说:“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它时刻让我感觉到肩上的责任,督促我更加努力地工作,为更多的患者减轻痛苦,为祖国和人民尽好一份力。”
作为2009年新当选的院士,廖万清收到了中国工程院给新院士们发送的一封信,这封信希望院士们保持优良学风,成为科学道德建设的模范。廖万清把这封信的内容时刻记在心里。他说:“院士就是战士,我要继续战斗,争取再干15到20年。”
在廖院士半个世纪的奋斗钻研过程中,他从不满足于“独善其身”。一次采访中,廖万清说:“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面临的健康问题却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好医生的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在这方面,我可以尽一下力。”“有时间,我就会给各地同行讲讲学,给年轻人讲一些我的经验和教训,为大家提供参考。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把我的研究成果拿出来给大家研究、示范,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培养,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更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人才。”
廖院士的成就也许让我们感觉只能顶礼膜拜,他貌似平常的成长轨迹和朴素的人生哲语却又一次提醒了我们,放弃理想是懒惰和怯懦的借口。为理想追求不断,为事业百折不挠,这才是一种对医生这个职业操守负责的态度,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收稿日期:2014-04-21), http://www.100md.com(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