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5年第21期
编号:12711338
樊嘉:用创新播撒大爱(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1月1日 《上海医药》 2015年第21期
     一般来说,肝癌诊断的程序是依次进行甲胎蛋白(AFP)检测,B超、CT检查或肝穿刺活检,前一项检查有问题便进入下一项。但是,传统的检测手段存在一系列的弊端。以最普遍的AFP检测为例,这一检测手段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正值我国肝癌高发时期。通过检测AFP的阴、阳是判断肝癌的标准。然而,在肝癌患者中,只有60%的病人,呈现AFP升高,其余40%的患者AFP并不会升高。“即便AFP呈现阳性,也并非都是肝癌患者”,樊教授介绍,目前临床上有包括生殖系统肿瘤、胃肠道肿瘤和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妊娠期妇女等多种人群都表现为AFP升高。同时发现约30%至40%的肝癌病人,直至病故前,AFP仍不超过10 ng/ml。

    一系列的潜在问题,促使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要寻找新的肝癌确诊手段。2008年,研究所向早期肝癌这个对手发起挑战,微小核糖核酸(miRNA)进入研究人员的视线。

    miRNA是内源性的小单链RNA,由20~25个碱基组成。miRNA虽然不编码蛋白质,但是它调控了人体许多生物学功能,例如细胞的分化、生长、凋亡等。大约有一半的miRNA位于染色体脆弱的区域,这些区域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miRNA可起到促癌或抑癌的作用。异常表达的miRNA与多种肿瘤(包括肝癌)密切相关。

    经过3年攻关,项目组终于在肝癌患者血浆中筛选到了由7个mi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对于小于 2 cm的肝癌诊断准确率接近90%,效果优于传统的AFP。这意味着,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将大大提高,与我国肝癌患者普遍5年生存率约5%相比,小于2 cm的早期肝癌往往可以通过切除、射频消融等方法获得根治,5年生存率高于90%。目前,1 ml血测肝癌的技术已向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申报,相信不久将在临床得到应用。樊教授设想,这一技术或许还将走出国门,通过对全球不同国家人群的检测,造福各国肝癌患者。

    采访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樊教授对创新的推崇,他觉得相比纯粹的基础研究领域创新、企业创新,医学创新有其自身特点。总结来看,医学创新大致可分为应用技术创新、临床技术改良、转化医学创新,以及发明创造。医生应该在临床中不断总结,以改良或解决问题为目标不断创新;社会要提供相应的配套环境,允许创新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摸索,并提供政策扶持,避免让科研止步于实验室、难以实现产业化,让众多新技术能够落地开花、生根发芽。, http://www.100md.com(肇晖)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