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8年第3期
编号:13246219
创新“上海药”需跳出制造环节之框(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25日 《上海医药》 2018年第3期
     纵观一系列药品审评核查新政的出台,“企业创新”和“政府放权”成为了这一轮改革的关键词。“创新”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有人诟病中国的药品标准与国际有差距,张华认为不能跳出特定的历史环境孤立地看待中国的药品标准,“在药品供应不足的时代,我们首先要考虑保证药品供应,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了,才有条件谈创新。”张华记得2009年去美国访学期间,参观了一些跨国公司的研发实验室。“人家的实验室规模非常大,里面布满了各种精密的实验仪器,一家企业从事研发的科学家数量是成千上万的。这样的研发力量,即便是今天的中国也是不多见的,即便有,其规模也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这样一个庞大的研发体系若要高效运转,怎能少得了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撑?可喜的是,当我们的国力日渐强盛之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开始重视产品的研发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然而,已经习惯了“带着镣铐跳舞”的本土企业,能够适应政府的“放手”吗?针对笔者的疑问,张华认为“短期内有些企业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但长期一定会慢慢适应,因为只有做好了‘放管服’,给予企业更加宽松的成长空间,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 百拇医药
    上海应打造药品创新的全产业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医药制造业一直肩负着保障国民健康的重任,直到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医药工业在全国排行中长期保持名列前茅。然而最近几年,全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中,上海已滑落至国内中游水平,似乎全国医药产业“领头羊”地位不复存在。但是另一方面,仅仅上海浦东新区的张江地区就集聚了近700家生物医药研發机构,每年全国的新药申报中,约1/3的注册申请来自于这里。一边是制药工业规模排名的大幅下滑,一边是新药研发创新的生机勃勃,看似矛盾,但却真切地发生在上海。

    “上海的制造业确实不具有成本优势,普通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限制,目前上海比较适合高端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张华认为,“同样,上海医药产业的发展不能只盯着普通制剂和原料药的制造,应该把视野放宽到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链的发展。药物研发机构、专业的咨询服务平台、临床试验机构、人才培养引进的机制、专业的金融保险服务等,围绕生物医药创新,上海有着全产业链的资源优势。凭借这些优势,上海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可以有很多切入点和机遇。”
, 百拇医药
    以MAH为例,该制度采用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的管理模式,允许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自行生产药品,或者委托其他生产企业生产药品,对于鼓励药品创新、提升药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底上海率先成为国务院授权试点的首批省市之一,张华也全程参与了上海的试点工作。从一个概念开始,张华和她的团队认真踏实地研究国内外相关政策,多次前往有关单位组织调研,积极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配合上海市食药监局仅用半年时间迅速拿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开创性地设计了风险救济基金和保险制度,为MAH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截至2017年12月底,上海市已有32家药品注册申请单位和27家受托药品生产企业参与了该项试点工作,共涉及47个试点品种。张华认为,MAH很适合上海的产业特征,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促进专业分工,提高产业集中度,让上海强大的研发资源能够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百拇医药(肇晖)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