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困难 勇于挑战(2)
2014年,同济血液科正式开始CAR-T研究,并越做越深入,科室不断争取到各种基金项目的支持,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 000多万元。“CAR-T细胞精准靶向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推广”项目获得上海市申康创新项目资助,并申报国际临床实验,目前已接受来自国内外涉及30余家单位推荐的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150余例患者的CAR-T治疗,超过一半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 使这些走投无路的患者绝处逢生,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与很多后来开展相关收费性治疗的公司不同,同济医院的CAR-T治疗会尽量为病人创造减免费用的条件,尽量用科研经费作为支撑。即便是一些身体基础情况比较差的病人,他们也会尽量先做一些支持治疗,调整病人的身体状况,争取有机会进行CAR-T治疗。目前,CAR-T已成为同济血液科的特色标签,一提到上海滩上的CAR-T治疗,业内人士都会联想到梁爱斌。梁爱斌也将CAR-T宣教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年仅乘飞机的次数就有100多次,希望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了解并学会使用这项新技术。
, http://www.100md.com
“细胞治疗绝对是个很好的东西,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要逐步把化疗给边缘化,不过化疗也有它的历史贡献,不能一味地否定,尤其在早期肿瘤细胞负荷过大时,完全可以降低负荷。CAR- T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济医院开展此项研究已多年,临床试验成功案例很多。不过,在这么多救治的患者中,也有治好后再次复发的患例。所以,CAR-T治疗技术虽是革命性的发现,但还不是颠覆性的。”梁爱斌解释说,CAR-T有它的特性,因为需要从每个患者自身提取细胞出来,细胞本身的能力也决定了后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它是因人而异的。在他看来,细胞治疗的未来发展大有前途,重任在肩。
经历“挫败”,警钟长鸣
当笔者问梁爱斌从医经历中有哪些难忘的病例时,他沉吟了片刻, “成功的案例很多,但很奇怪,那些往往记不住,让他最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一些‘失败’的病例。”
曾有一个20多岁的病人,父亲60多岁,算得上是老来得子,老人对儿子也是特别宠爱。然而儿子不幸得了白血病,经历了两个疗程的治疗,病情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正常情况下应该继续接受治疗,但老父亲找到梁爱斌对他说:“我们不想治了,因为没钱了。”梁爱斌觉得很可惜,但这种情况临床也遇到不少,作为主治医生的他也没有办法能解决这对父子的经济问题,只好叮嘱他们“回家试试去筹点钱,如果有钱了,一定要来医院继续治疗!”
, 百拇医药
一晃八九個月过去了。一天,梁爱斌在办公室里再次见到了这位父亲,得知他儿子的病复发了。老人家一下子给他跪下了,请他一定答应帮个忙。梁爱斌心想他可能是想减免点费用,没先到这位父亲说他想卖肾,用卖肾的钱来给儿子救命。当时梁爱斌也没有多想,脱口而出“您都多大年纪了,谁会买您的肾呢?”“这句话是我这辈子说过的最后悔的一句话,”说到这,梁爱斌哽咽了,“第二天这对父子就主动出院了,再过几天,我听说他们出院之后就一起自杀了。”
这件事给梁爱斌的刺激很大,他无数次地自责“如果我不说那句话,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这件事也让他感受到了作为医生的强烈的挫败感,他曾认为只要足够努力,手握设备,身倚技术,此路不通走彼路,总有希望把病人治好。但现实并不如想象,总有许多医生没办法解决的无奈,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有许多是技术之外的。
每次讲到这个病例,梁爱斌都会觉得心里针刺一般的痛,但他没有逃避,而是选择深深记住了这一次的失败,并把它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从那以后,我会更加注意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交流方式。”这件事就像一把利剑一样悬在他的头上,有时候忙了累了,他也想偷懒懈怠,不过一想到这件事就马上会警醒起来,又打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尽管作为血液科医生,梁爱斌见惯了生死离别,但他仍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悬壶济世的理想,岁月让他更理智、更沉着,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但他却从不惧怕去突破。, 百拇医药(肇晖)
与很多后来开展相关收费性治疗的公司不同,同济医院的CAR-T治疗会尽量为病人创造减免费用的条件,尽量用科研经费作为支撑。即便是一些身体基础情况比较差的病人,他们也会尽量先做一些支持治疗,调整病人的身体状况,争取有机会进行CAR-T治疗。目前,CAR-T已成为同济血液科的特色标签,一提到上海滩上的CAR-T治疗,业内人士都会联想到梁爱斌。梁爱斌也将CAR-T宣教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年仅乘飞机的次数就有100多次,希望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了解并学会使用这项新技术。
, http://www.100md.com
“细胞治疗绝对是个很好的东西,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要逐步把化疗给边缘化,不过化疗也有它的历史贡献,不能一味地否定,尤其在早期肿瘤细胞负荷过大时,完全可以降低负荷。CAR- T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济医院开展此项研究已多年,临床试验成功案例很多。不过,在这么多救治的患者中,也有治好后再次复发的患例。所以,CAR-T治疗技术虽是革命性的发现,但还不是颠覆性的。”梁爱斌解释说,CAR-T有它的特性,因为需要从每个患者自身提取细胞出来,细胞本身的能力也决定了后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它是因人而异的。在他看来,细胞治疗的未来发展大有前途,重任在肩。
经历“挫败”,警钟长鸣
当笔者问梁爱斌从医经历中有哪些难忘的病例时,他沉吟了片刻, “成功的案例很多,但很奇怪,那些往往记不住,让他最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一些‘失败’的病例。”
曾有一个20多岁的病人,父亲60多岁,算得上是老来得子,老人对儿子也是特别宠爱。然而儿子不幸得了白血病,经历了两个疗程的治疗,病情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正常情况下应该继续接受治疗,但老父亲找到梁爱斌对他说:“我们不想治了,因为没钱了。”梁爱斌觉得很可惜,但这种情况临床也遇到不少,作为主治医生的他也没有办法能解决这对父子的经济问题,只好叮嘱他们“回家试试去筹点钱,如果有钱了,一定要来医院继续治疗!”
, 百拇医药
一晃八九個月过去了。一天,梁爱斌在办公室里再次见到了这位父亲,得知他儿子的病复发了。老人家一下子给他跪下了,请他一定答应帮个忙。梁爱斌心想他可能是想减免点费用,没先到这位父亲说他想卖肾,用卖肾的钱来给儿子救命。当时梁爱斌也没有多想,脱口而出“您都多大年纪了,谁会买您的肾呢?”“这句话是我这辈子说过的最后悔的一句话,”说到这,梁爱斌哽咽了,“第二天这对父子就主动出院了,再过几天,我听说他们出院之后就一起自杀了。”
这件事给梁爱斌的刺激很大,他无数次地自责“如果我不说那句话,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这件事也让他感受到了作为医生的强烈的挫败感,他曾认为只要足够努力,手握设备,身倚技术,此路不通走彼路,总有希望把病人治好。但现实并不如想象,总有许多医生没办法解决的无奈,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有许多是技术之外的。
每次讲到这个病例,梁爱斌都会觉得心里针刺一般的痛,但他没有逃避,而是选择深深记住了这一次的失败,并把它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从那以后,我会更加注意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交流方式。”这件事就像一把利剑一样悬在他的头上,有时候忙了累了,他也想偷懒懈怠,不过一想到这件事就马上会警醒起来,又打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尽管作为血液科医生,梁爱斌见惯了生死离别,但他仍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悬壶济世的理想,岁月让他更理智、更沉着,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但他却从不惧怕去突破。, 百拇医药(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