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论文集锦(17)
本研究初步明确了上海市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的临床特征,可为制定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22221751.2020.1766383
从新冠感染者康复后外周血中成功分离获得多个特异性中和抗体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研究者:丁龙飞(共同第一作者)、徐建青(共同通信作者)
发表期刊:《Cell Report》(影响因子:8.109)
原文题目:《Human-IgG-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block the SARS-CoV-2 infection》
研究背景 截至2020年9月1日,全球已经有2529887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有847602例死亡病例,病死率高达3.35%。尽管中国已经很早就完全控制住了疫情,但国际疫情形式依然严峻,中国也承受着持续输入性病例的压力与挑战。当前,尽管疫苗研究如火如荼,也不断有新的令人振奋的研究数据出来,中国的多家疫苗产品也已经走到三期临床研究的阶段。但是,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有确定性的证明。加之临床对应的治愈药物选择性有限,中和抗体的治疗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病毒感染的手段。
近一个世纪以来,康复者血清输入疗法已经在临床上针对多种重大病毒性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探索与应用,尤其是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在没有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在疫苗研发遥遥无期的情况下,血清(抗体)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救治策略。而血清中主要的抗病毒成分即是中和抗体,起到作用的抗体往往只是其中一种或几种强有力的单克隆抗体。因而,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的快速分离、获得、生产,将是未来对抗新发、突发、再发传染病的最为有效的“利器”。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新冠感染者康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单个的病毒棘突蛋白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抗体产生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荧光探针标记法提高了获得特异性B细胞的成功率。在实验室进行单个B细胞中特定抗体基因的扩增与克隆并测序,最终得到了上百条独一无二的抗体序列。
研究结果 实验室微量制备了几百种抗体,体外实验检测了这些抗体的特性,并最终筛选到接近10个较为优秀的单克隆中和抗体。其中有5个抗体中和SARS-CoV-2的能力达到IC50值小于10nm。研究团队在体外研究了所有抗体的特性,并鉴定了这些抗体识别的不同表位。大部分抗体识别表位均位于棘突蛋白RBD的不同区域,研究团队鉴定出了3种不同的RBD表位,另外还有3种抗体显示是非RBD表位。这些不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为临床上鸡尾酒疗法提供了可能性。
研究结论 抗原特异性的单个B细胞的抗体基因获得技术是目前最为快速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从康复者体内分离到中和能力强的中和抗体,进一步证明了血浆疗法的理论正确性。对中和抗体的表位鉴定,又进一步推动了反向疫苗学的发展,诱导针对这些“病毒弱点表位”的疫苗设计,将有望提升疫苗研发的成功率。
研究局限性 获得单克隆抗体的技术理论上虽然快速,但实际研究过程种也是大海捞针。多个实验步骤都会降低钓取特异B细胞的成功率。并且后续单个抗体基因的扩增与克隆都将消耗很大的人力成本。如何将特异性单B细胞抗体基因测序实现高通量,高效的与二代测序、三代测序融合,将是未来需要克服的技术关卡。
原文链接:doi: 10.10166/j.celrep.2020.107918
冠病毒感染患者消化系统表现的研究进展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研究者:陈丽萍(第一作者)、李微霞(第二作者)、田成(第三作者)、程计林(通信作者)
发表期刊:《中华消化杂志》
摘要 目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HCoV)共有7种,其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和正在流行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危害性大、传染性强,这3种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多存在消化系统表现,故除呼吸系统外,消化系统可能是冠状病毒又一潜在的感染靶标。本文就SARS-CoV、MERS-CoV和2019-nCoV感染引发的消化系统症状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加深临床医师对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消化系统损害的认识,从而做到快速有效的诊疗。
原文鏈接: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20.02.003
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治管理体系的应用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研究者:陈丽萍(第一作者)、李微霞(第二作者)、田成(第三作者)、程计林(通信作者)
发表期刊:《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 介绍上海市某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总结历年来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实战经验,在管理理念、机制、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国内率先建成“一核心、一基础、两特色”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治管理体系,有效提高医院应急医疗处置及快速反应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及其造成的损害。
原文链接:doi:10.16770/J.cnki.1008-9985.2020.03.004
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程:比预期的时间持续的更长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研究者:陈丽萍(第一作者)、李微霞(第二作者)、田成(第三作者)、程计林(通信作者)
发表期刊:《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影响因子:3.656)
原文题目:《The course of mild and moderate Covid-19 infections-the unexpected long-lasting challenge》, 百拇医药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22221751.2020.1766383
从新冠感染者康复后外周血中成功分离获得多个特异性中和抗体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研究者:丁龙飞(共同第一作者)、徐建青(共同通信作者)
发表期刊:《Cell Report》(影响因子:8.109)
原文题目:《Human-IgG-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block the SARS-CoV-2 infection》
研究背景 截至2020年9月1日,全球已经有2529887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有847602例死亡病例,病死率高达3.35%。尽管中国已经很早就完全控制住了疫情,但国际疫情形式依然严峻,中国也承受着持续输入性病例的压力与挑战。当前,尽管疫苗研究如火如荼,也不断有新的令人振奋的研究数据出来,中国的多家疫苗产品也已经走到三期临床研究的阶段。但是,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有确定性的证明。加之临床对应的治愈药物选择性有限,中和抗体的治疗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病毒感染的手段。
近一个世纪以来,康复者血清输入疗法已经在临床上针对多种重大病毒性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探索与应用,尤其是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在没有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在疫苗研发遥遥无期的情况下,血清(抗体)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救治策略。而血清中主要的抗病毒成分即是中和抗体,起到作用的抗体往往只是其中一种或几种强有力的单克隆抗体。因而,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的快速分离、获得、生产,将是未来对抗新发、突发、再发传染病的最为有效的“利器”。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新冠感染者康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单个的病毒棘突蛋白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抗体产生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荧光探针标记法提高了获得特异性B细胞的成功率。在实验室进行单个B细胞中特定抗体基因的扩增与克隆并测序,最终得到了上百条独一无二的抗体序列。
研究结果 实验室微量制备了几百种抗体,体外实验检测了这些抗体的特性,并最终筛选到接近10个较为优秀的单克隆中和抗体。其中有5个抗体中和SARS-CoV-2的能力达到IC50值小于10nm。研究团队在体外研究了所有抗体的特性,并鉴定了这些抗体识别的不同表位。大部分抗体识别表位均位于棘突蛋白RBD的不同区域,研究团队鉴定出了3种不同的RBD表位,另外还有3种抗体显示是非RBD表位。这些不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为临床上鸡尾酒疗法提供了可能性。
研究结论 抗原特异性的单个B细胞的抗体基因获得技术是目前最为快速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从康复者体内分离到中和能力强的中和抗体,进一步证明了血浆疗法的理论正确性。对中和抗体的表位鉴定,又进一步推动了反向疫苗学的发展,诱导针对这些“病毒弱点表位”的疫苗设计,将有望提升疫苗研发的成功率。
研究局限性 获得单克隆抗体的技术理论上虽然快速,但实际研究过程种也是大海捞针。多个实验步骤都会降低钓取特异B细胞的成功率。并且后续单个抗体基因的扩增与克隆都将消耗很大的人力成本。如何将特异性单B细胞抗体基因测序实现高通量,高效的与二代测序、三代测序融合,将是未来需要克服的技术关卡。
原文链接:doi: 10.10166/j.celrep.2020.107918
冠病毒感染患者消化系统表现的研究进展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研究者:陈丽萍(第一作者)、李微霞(第二作者)、田成(第三作者)、程计林(通信作者)
发表期刊:《中华消化杂志》
摘要 目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HCoV)共有7种,其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和正在流行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危害性大、传染性强,这3种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多存在消化系统表现,故除呼吸系统外,消化系统可能是冠状病毒又一潜在的感染靶标。本文就SARS-CoV、MERS-CoV和2019-nCoV感染引发的消化系统症状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加深临床医师对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消化系统损害的认识,从而做到快速有效的诊疗。
原文鏈接: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20.02.003
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治管理体系的应用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研究者:陈丽萍(第一作者)、李微霞(第二作者)、田成(第三作者)、程计林(通信作者)
发表期刊:《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 介绍上海市某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总结历年来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实战经验,在管理理念、机制、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国内率先建成“一核心、一基础、两特色”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治管理体系,有效提高医院应急医疗处置及快速反应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及其造成的损害。
原文链接:doi:10.16770/J.cnki.1008-9985.2020.03.004
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程:比预期的时间持续的更长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研究者:陈丽萍(第一作者)、李微霞(第二作者)、田成(第三作者)、程计林(通信作者)
发表期刊:《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影响因子:3.656)
原文题目:《The course of mild and moderate Covid-19 infections-the unexpected long-lasting challenge》,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