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进展
螺杆菌,幽门,1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胃肠动力障碍,2内脏感觉异常,3社会心理因素,4幽门螺杆菌感染,5肠道菌群,2FD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辅助检查,3FD的治疗策略,1药物治疗,2非药物治疗,4展望
葛婷 张婷(上海市儿童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062)
儿童功能性胃肠病(FGID)是儿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所有年龄段的儿童中都很常见,又称“脑-肠”互动异常,与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改变、肠道菌群变化及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异常有关。2016年《Gastroenterology》杂志发表了儿童FGID罗马Ⅳ标准,主要包括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儿童/青少年两部分内容。新生儿和婴幼儿FGID包括①婴儿反流;②反刍综合征;③周期性呕吐综合征(CVS);④婴儿绞痛;⑤功能性腹泻;⑥婴儿排便困难;⑦功能性便秘(FC)。儿童和青少年FGID包括①功能性恶心和呕吐疾病,如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功能性恶心和功能性呕吐、反刍综合征、吞气症;②功能性腹痛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腹型偏头痛、非特异性功能性腹痛(FAP-NOS);③功能性排便障碍,包括FC、非潴留性大便失禁(NFI)[1]。
儿童FGID发病率逐年增高,2021年来自中国的一项前瞻性、横断面、基于社区的调查显示,根据罗马Ⅳ标准,中国婴幼儿FGID患病率为27.3%[2],这组疾病的临床症状包括腹胀、腹痛、早饱、便秘、腹泻、厌食、恶心、呕吐、痉挛等,可引起患儿及家长的焦虑和紧张,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接受反复的药物治疗,故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引起儿科医师们的高度重视。现就儿童FD的诊治进展予以综述。
1 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虽有明显的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症状,但经过各种理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后仍难以解释FD的发生,大多认为其病理生理机制是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异常、社会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肠道菌群紊乱等共同作用。此外,一项来自中国儿童FD相关危险因素的横断面研究显示,年龄、父母独立生活、学校餐时间过长、不吃早餐、经常/每天吃冷食物、经常吃腌制食物是中国儿童FD的独立危险因素[3]。
1.1 胃肠动力障碍
FD患儿的幽门、胃部及十二指肠等运动协调性均不理想且存在明显动力异常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1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