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型注射法在先兆流产患者肌肉注射黄体酮中的应用
皮下组织,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方法,3评估标准,4统计学分析,2结果,1两组注射时疼痛程度比较,2两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3讨论
张宜萍 谢平 胡世华 肖香萍(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妇幼保健院产科,萍乡市 337009)
先兆流产是妊娠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黄体功能不全、免疫机制异常、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及时采取治疗干预提高保胎成功率[1]。黄体酮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常用药物,具有较好的保胎效果[2]。但临床实践表明,黄体酮的水溶性差、较难扩散吸收,采取常规肌肉注射方式给药容易在注入药液或拨出针头的过程中出现药液渗入皮下组织的情况,引起明显疼痛,且拔针后留下垂直通道也容易引发药液外渗的情况,影响药物吸收[3]。因此,改进黄体酮的注射方法、提高注射效果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几年,有文献报道“Z”型注射法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在减少注射疼痛和注射不良反应方面有显著效果[4-5]。本文报道釆用“Z”型注射法在先兆流产患者肌肉注射黄体酮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1年1月至6月本院妇科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40例,均经临床表现结合生化指标检查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年龄为22~42岁,平均(33.12±5.33)岁,孕周5~14周,平均(8.22±1.25)周,孕次1~3次,平均(1.17±0.33)次。对照组年龄为22~43岁,平均(33.53±5.45)岁,孕周5~14周,平均(8.27±1.31)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