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脉诊论治高血压病
【中图分类号】R2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6-0146-01
脉诊是祖国医学独有的一种诊治疾病的方法,笔者在以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时,以脉诊为主要的用药依据,对高血压病施以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就脉诊在治疗本病时所发挥的作用予以介绍:
1 脉诊对高血压病的中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1.1 在现代医学中,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的机理十分复杂,因而决定了其治疗上的特殊性、个体化。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所导致的多脏腑功能失调,而散见于“头痛、眩晕、中风、胸痹、心悸、水肿、喘证”等多种病症中。在中医的诊疗手段中,笔者认为对于慢性疾病,脉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只要细心揣摩,通过脉诊可以体查脏腑功能的真实变化。古有“医得其脉,则方不混施”之语,足以说明脉诊在临床用药中的指导作用。而血压的高低是通过脉搏表现出来,且高血压病多以慢性发病居多,因而其导致的脏腑功能改变完全可以从脉诊中得到真实的变化,从而指导临床中药的使用。
1.2 现代药理学对中药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笔者认为,由于中药成份以及药物之间配伍所产生的复杂性,使得在中药使用上又不能完全如同使用西药一样简洁明了。例如:现代药理学研究杜仲、黄芪、人参、夏枯草、龙胆草、坤草、地龙等等众多中药都具有降压或调节血压的作用,这些药物分别见于解表、清热、活血、攻逐、平肝等各大类药物中,包含了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因而如何使用这些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又是临床所要面临的选择,选药不当则临床应用无效。笔者认为,在中药使用上依然应采用中医理论,脉、因、证结合,而脉诊恰恰对于慢性疾病的变化有着更加直接的反映,这成为笔者临床以脉诊选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
2 高血压病的脉诊变化
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一种方法,《万病回春》中有如下描述:“切而知之者,谓之巧,切其脉,以察其病也。”在中医学里,通过脉诊可以查脏腑虚实及病情变化,从而指导临床用药。笔者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复杂,在中医学里可以导致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调,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血瘀、痰凝即可成为高血压病的病理产物,又可以成为其致病因素,正是由于其发病不拘泥于一脏一腑,因而其产生的脉理变化亦相对多样,笔者现就在治疗本病时所观察的脉理变化予以分析:①弦脉:在高血压病中,弦脉是最常见的一种脉形,《濒湖脉学》中云:“弦应东方肝胆经”,由此可知,弦脉是肝病的主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的肝脏与现代的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因而其功能失调对高血压病会产生重要影响,从肝论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临证间弦脉又可与其他脉形并见,故肝郁气滞则脉弦,肝胆火旺则脉弦数有力,肝肾阴虚则脉弦细,肝阳上亢则脉弦洪。②沉脉:《濒湖脉学》云:“沉潜水蓄阴经病”,沉脉是水病的主脉。肾主水,脾主运化,脾肾功能失常,体内水液代谢失衡,致使痰湿水饮中生,其在高血压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恢复脾肾功能,加强水液代谢,即可达到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故肾气不足则脉沉,甚者脉弱,脾肾阳虚则脉沉紧。③缓脉:脉搏的跳动是由心脏发出,血压的高低由脉搏体现,因而心脏对血压具有直接的调节作用,临床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出现的血压升高亦很常见。在《濒湖脉学》中同样有如下描述:“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从中可以看出营血不足是导致缓脉的重要原因,故心脾两虚则脉缓,痰湿内蕴则脉缓有力。
3 以脉诊为主要依据对高血压病分类治疗
上述三种脉形是笔者诊治高血压病时主要的脉理,根据此三种脉的特点,笔者予以分类处方,其方药如下:
3.1 弦脉:当高血压病表现为弦脉时,当从肝治。脉弦以舒肝解郁为主,方选逍遥散改汤剂加减:当归、白芍、茯苓、柴胡、薄荷、天麻、川芎;当脉弦数有力以清泻肝胆为主,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泽泻、菊花、夏枯草、钩藤、连翘、坤草;当脉弦细以补肝肾为主,方选六味地黄汤合一贯煎加减:生地黄、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麦门冬、当归、枸杞子、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当脉弦洪以平肝潜阳为主,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白芍、玄参、麦门冬、生地、石决明、天麻、钩藤。
3.2 沉脉:高血压病以沉脉为主时,当从肾治,以补肾温阳为主,兼化水湿痰饮。脉沉以补肾气,化水湿为主,方选济生肾气汤加减:杜仲、熟地、山茱萸、茯苓、泽泻、肉桂、牛膝、车前子、坤草、白术;脉弱者加人参、黄芪;脉沉紧以补肾壮阳为主,方选附子汤加减:杜仲、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肉桂、白术、茯苓、泽泻、制附子、坤草、白芍。
3.3 缓脉:高血压病以缓脉为主要表现时,当从心治,兼化痰行瘀。脉缓以补心脾为主,方选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桂枝、制半夏、陈皮、黄芪、坤草、当归、葛根;脉缓有力则以化痰行瘀为主,方选温胆汤加减:茯苓、制半夏、竹茹、桂枝、甘草、陈皮、枳壳、丹参、黄芪、川芎、黄连、赤芍。
总之,笔者在临床期间以脉诊为主要依据,指导临床中药的使用,确有良效,这充分说明脉诊在临证时的重要性,虽然众多中药已被证实具有降压或调节血压的作用,但是如不能正确分析病情的虚实寒热而一味将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势必会犯“虚虚实实”之戒,而脉诊在判断病情变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笔者写这篇论文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110023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1
118300 辽宁省东港市中医院2, 百拇医药(袁中君 于仁义)
脉诊是祖国医学独有的一种诊治疾病的方法,笔者在以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时,以脉诊为主要的用药依据,对高血压病施以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就脉诊在治疗本病时所发挥的作用予以介绍:
1 脉诊对高血压病的中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1.1 在现代医学中,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的机理十分复杂,因而决定了其治疗上的特殊性、个体化。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所导致的多脏腑功能失调,而散见于“头痛、眩晕、中风、胸痹、心悸、水肿、喘证”等多种病症中。在中医的诊疗手段中,笔者认为对于慢性疾病,脉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只要细心揣摩,通过脉诊可以体查脏腑功能的真实变化。古有“医得其脉,则方不混施”之语,足以说明脉诊在临床用药中的指导作用。而血压的高低是通过脉搏表现出来,且高血压病多以慢性发病居多,因而其导致的脏腑功能改变完全可以从脉诊中得到真实的变化,从而指导临床中药的使用。
1.2 现代药理学对中药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笔者认为,由于中药成份以及药物之间配伍所产生的复杂性,使得在中药使用上又不能完全如同使用西药一样简洁明了。例如:现代药理学研究杜仲、黄芪、人参、夏枯草、龙胆草、坤草、地龙等等众多中药都具有降压或调节血压的作用,这些药物分别见于解表、清热、活血、攻逐、平肝等各大类药物中,包含了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因而如何使用这些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又是临床所要面临的选择,选药不当则临床应用无效。笔者认为,在中药使用上依然应采用中医理论,脉、因、证结合,而脉诊恰恰对于慢性疾病的变化有着更加直接的反映,这成为笔者临床以脉诊选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
2 高血压病的脉诊变化
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一种方法,《万病回春》中有如下描述:“切而知之者,谓之巧,切其脉,以察其病也。”在中医学里,通过脉诊可以查脏腑虚实及病情变化,从而指导临床用药。笔者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复杂,在中医学里可以导致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调,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血瘀、痰凝即可成为高血压病的病理产物,又可以成为其致病因素,正是由于其发病不拘泥于一脏一腑,因而其产生的脉理变化亦相对多样,笔者现就在治疗本病时所观察的脉理变化予以分析:①弦脉:在高血压病中,弦脉是最常见的一种脉形,《濒湖脉学》中云:“弦应东方肝胆经”,由此可知,弦脉是肝病的主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的肝脏与现代的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因而其功能失调对高血压病会产生重要影响,从肝论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临证间弦脉又可与其他脉形并见,故肝郁气滞则脉弦,肝胆火旺则脉弦数有力,肝肾阴虚则脉弦细,肝阳上亢则脉弦洪。②沉脉:《濒湖脉学》云:“沉潜水蓄阴经病”,沉脉是水病的主脉。肾主水,脾主运化,脾肾功能失常,体内水液代谢失衡,致使痰湿水饮中生,其在高血压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恢复脾肾功能,加强水液代谢,即可达到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故肾气不足则脉沉,甚者脉弱,脾肾阳虚则脉沉紧。③缓脉:脉搏的跳动是由心脏发出,血压的高低由脉搏体现,因而心脏对血压具有直接的调节作用,临床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出现的血压升高亦很常见。在《濒湖脉学》中同样有如下描述:“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从中可以看出营血不足是导致缓脉的重要原因,故心脾两虚则脉缓,痰湿内蕴则脉缓有力。
3 以脉诊为主要依据对高血压病分类治疗
上述三种脉形是笔者诊治高血压病时主要的脉理,根据此三种脉的特点,笔者予以分类处方,其方药如下:
3.1 弦脉:当高血压病表现为弦脉时,当从肝治。脉弦以舒肝解郁为主,方选逍遥散改汤剂加减:当归、白芍、茯苓、柴胡、薄荷、天麻、川芎;当脉弦数有力以清泻肝胆为主,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泽泻、菊花、夏枯草、钩藤、连翘、坤草;当脉弦细以补肝肾为主,方选六味地黄汤合一贯煎加减:生地黄、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麦门冬、当归、枸杞子、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当脉弦洪以平肝潜阳为主,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白芍、玄参、麦门冬、生地、石决明、天麻、钩藤。
3.2 沉脉:高血压病以沉脉为主时,当从肾治,以补肾温阳为主,兼化水湿痰饮。脉沉以补肾气,化水湿为主,方选济生肾气汤加减:杜仲、熟地、山茱萸、茯苓、泽泻、肉桂、牛膝、车前子、坤草、白术;脉弱者加人参、黄芪;脉沉紧以补肾壮阳为主,方选附子汤加减:杜仲、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肉桂、白术、茯苓、泽泻、制附子、坤草、白芍。
3.3 缓脉:高血压病以缓脉为主要表现时,当从心治,兼化痰行瘀。脉缓以补心脾为主,方选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桂枝、制半夏、陈皮、黄芪、坤草、当归、葛根;脉缓有力则以化痰行瘀为主,方选温胆汤加减:茯苓、制半夏、竹茹、桂枝、甘草、陈皮、枳壳、丹参、黄芪、川芎、黄连、赤芍。
总之,笔者在临床期间以脉诊为主要依据,指导临床中药的使用,确有良效,这充分说明脉诊在临证时的重要性,虽然众多中药已被证实具有降压或调节血压的作用,但是如不能正确分析病情的虚实寒热而一味将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势必会犯“虚虚实实”之戒,而脉诊在判断病情变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笔者写这篇论文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110023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1
118300 辽宁省东港市中医院2, 百拇医药(袁中君 于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