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09年第6期
编号:11881268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6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1日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09年第6期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要点。方法:分析60例儿童CVA的临床表现和误诊原因。应用氨茶碱口服及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及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万托林)雾化吸入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42例曾被误诊为支气管炎。临床上治疗用氨茶碱口服、糖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有明显效果。结论:提高对CVA的认识及仔细询问病史是防止漏诊、误诊的关键,必要时可做肺功能检查,确诊是通过气道反应测定、激发试验及试验性治疗。气管扩张剂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及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氨茶碱;丙酸倍氯米松;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剂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6-0119-01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哮喘的一种类型,临床常以顽固性咳嗽为主要症状,咳嗽反复或持续>1个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痰少,肺部听诊无哮鸣音,X线胸片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1]。因病程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CVA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治疗上按一级哮喘处理[2]。由于缺乏典型哮喘症状,加之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易与支气管炎等疾病相混淆,而被误诊误治。本文就60例CVA患儿进行综合分析,以探讨儿童CVA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要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5年12月~2008年12月,我院儿科诊治CVA患儿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2~14岁。均有以下特点:①不明原因顽固性咳嗽或反复发作达1个月以上,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运动后加重;②体检无阳性体征;③抗生素及止咳药治疗无效,而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咳嗽缓解;④肺功能测定显示存在气道高反应。60例患儿均因反复咳嗽就诊,以干咳为主,其中夜间突发性咳嗽36例,清晨阵咳22例,运动后咳嗽加剧18例。33例以冬、春季节发作为主,9例夏季发作为主,18例秋季发作为主。过敏史:18例有荨麻疹病史,15例有面部湿疹史,11例有药物过敏史。家族史:19例有一级家属幼时哮喘病史,12例二级亲属有哮喘病史,38例有被动吸烟史。

    1.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所有患儿未闻及哮鸣音,仅13例偶尔闻及干罗音。心律不齐6例,伴睡眠多汗20例。60例血常规中嗜酸细胞百分比或绝对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X线胸片检查,59例肺纹理增强,6例肺门淋巴结肿大。36例发作期间做呼气流量峰值(PEF)测定,23例下降。

    1.3 治疗方法与结果分析:患儿临床资料,仔细询问咳嗽性质,咳嗽出现的时间与节律,伴随症状。确定诊断后,所有患儿均口服氨茶碱2~3 mg/kg,每8 h1次,部分患儿同时吸入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每天100~300 μg,硫酸沙丁胺醇(万托林)每天50~100 μg,连续用药3周,随诊观察治疗反应。有32例在用药3~5 d后症状减轻,28例7~10 d减轻,2周完全缓解。

    1.4 误诊疾病:组患儿均被误诊过,误诊时间2~12个月。误诊为支气管炎41例,反复呼吸道感染6例,肺门淋巴结结核5例,百日咳2例,慢性咽炎6例。

    2 讨论

    2.1 儿童CVA的特点:CVA最早于1972年由Glauser提出,认为任何年龄均可患此病,报告年龄为56 d至88岁。本病唯一症状为慢性咳嗽,无明显肺部阳性体征,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或反复上呼吸道感染[3]。本组60例病儿均以反复咳嗽就诊,误诊为支气管炎41例,占68.3%,可见其误诊率较高。尽管CVA患儿症状与支气管炎有相似之处,我们观察其发病特点为:干咳为主,1 d内变化大,有一定规律性,以清晨及夜间为主,严重者可影响睡眠;几乎都有明显诱因,这与典型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不同;另外肺部无阳性体征,特异性过敏体质及阳性家族史也是本组患者特点之一。

    2.2 儿童CVA的诊断:CVA的诊断关键是对本病要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本组患儿均被误诊,最长时间达12个月,大部分误诊为支气管炎,主要原因是对CVA认识不足。目前一致公认的诊断标准,是参考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4]。笔者认为长期干咳为主,肺部检查无阳性体征,使用抗生素及止咳药不能缓解症状,应着重考虑本病,并注意观察1 d内咳嗽变化的特点,及早做相关检查,如仍难以确诊,应做肺功能检查、气道反应性测定、激发试验及试验性治疗。

    2.3 儿童CVA的治疗:CVA与哮喘存在着相似的肺部功能损害,如不及时针对气道炎症反应进行治疗,可造成患儿气道不可逆性损害,可发展为典型哮喘。有报道认为其发病机制是支气管上皮因慢性炎症而受损,暴露的迷走神经末梢感受器被微小刺激激惹,引起局部小气道收缩,此收缩刺激末梢咳嗽感受器,直接引起咳嗽[5]。CVA确有气道高反应存在。其治疗应按哮喘治疗,即支气管扩张剂、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剂[6]。我们采用口服氨茶碱、沙丁胺醇(舒喘灵)及必可酮吸入治疗2周,患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偶有活动后咳嗽复发者,继续用药4~8周,直至痊愈。

    参考文献

    [1]戴家熊,韩连书.小儿哮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62-63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4

    [3]赵京,李硕,曹玲,等.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炎如何鉴别[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83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5] 马彩玲,任小郿,林淑金,等.5岁以下哮喘儿童的肺功能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2,4(2):114-116

    [6] 袁壮,陈育智,傅文水,等.小儿哮喘的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1):1-20

    作者单位:461200 河南省鄢陵县人民医院, http://www.100md.com(王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