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中旬刊》 > 2010年第5期
编号:12034564
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86例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年第5期
     【摘要】目的:分析鼓膜置管对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分析分泌性中耳炎86例,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术的疗效。结果:治愈68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有效率90.7%。结论:此方法可调节中耳负压,使鼓室通气,促进引流,减少腺体分泌,促进鼓室内粘膜上皮恢复正常。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术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063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095-01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是小儿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治疗颇为棘手。我科自2005年~2009年行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8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6例中,双耳4例,单耳82例,男60例,女26例,年龄6-60岁,平均33岁,病程1~13个月。全部患者均诉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经声阻抗检查“B”型曲线及鼓膜穿刺证实为鼓室积液,且行2次以上穿刺抽液为复发者。

    1.2 置管方法:严格无菌操作,常规75%的酒精消毒外耳道,1%丁卡因棉片鼓膜表面麻醉,8岁以下儿童全麻下置管。用“+”形鼓膜切开刀于鼓膜前下方作“+”形切口,切开鼓膜后积液若为浆液或粘液,可直接应用中耳负压吸引管吸出粘液。直到鼓膜内干净为止,然后放通气管。留置于鼓膜切口处以达到引流的目的,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的通气管可自行排出于外耳道内。

    术者置入管时且勿用力过猛,以免通气管掉入鼓室内,应操作准确,轻柔,不要损伤鼓室内粘膜。术后口服抗生素1周,也可滴抗生素滴耳液,对粘液或引流不畅者可滴α-糜蛋白酶使粘液糜化,嘱患者勿用力擤鼻,定期随访复查,若3个月以上无积液,咽鼓管功能恢复正常可考虑取管。对粘液型中耳积液及反复发作者可延长留管时间,若分泌物堵塞管腔,可在清理外耳道干痂时用α-糜蛋白酶溶液冲洗管腔。取管后鼓膜遗留的小穿孔一般不作处理,保持外耳道清洁,一般均能自愈。
, http://www.100md.com
    2.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患者正常症状消失,经取管无渗液表示临床治愈。取管后鼓膜良性愈合或轻度内陷,纯音测听达26dBHL或以上,鼓室曲线A型,1年内无复发者表示痊愈。

    2.2 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通气硅胶管置留时间为3~12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68例自行脱管,最短时间为1个月,最长时间为6个月。脱管后痊愈,10例取管后临床治愈(11,6%),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未达26dBHL。8例反复三次置管,2~3个月又复发。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多发生于儿童。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尚处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之中,现在的观点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并非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必要条件,而感染因素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1]。另外免疫因素,神经性的炎症机制,各种易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因素、吸烟环境、群体环境、家庭遗传因素、仰卧哺乳姿势、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等。以上因素也都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临床上表现为耳闷、耳鸣、听力下降,耳部检查示鼓室内陷或呈毛玻璃状,积液较多时常与鼓膜表面隐约可见液体平面如发丝,稍呈凹面,与地面平行,且随患者的头部位置而变动。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耳聋。声阻抗检查为B型曲线[2]。治疗上在改善咽鼓管功能的同时针对病因治疗。腺样体切除术+扁桃体切除术+鼓膜造孔置管术的“三联手”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案,目前在世界各国普遍被采用。鼓膜置管术主要使鼓室通气,促进引流。插管后鼓室粘膜上皮渐渐恢复正常,腺体分泌减少,纤毛运动亦恢复[3]。本文资料表明,应用“+”字形鼓膜切开刀,方法简单,经济有效,除部分年龄偏小儿童患者,多数患者在门诊就可施行。引流确实,改善了既往鼓膜的切开,经外耳道皮瓣下置管及咽鼓管导管注药法的复杂过程。实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最有效方法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孔维佳,主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第1版,2005:460~461.

    [2] 陈亮.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25:135-13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