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地尔加地塞米松等综和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772KB,1页)。
【摘要】目的:对前列地尔加地塞米松等综和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方法:104例(104耳)突发性耳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两组,观察组52例采用前列地尔加地塞米松综和治疗;对照组52例采用传统的低右治疗,两组同时加用能量合剂、甲钴胺、都可喜等。结果:经过15天的治疗,纯音测听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观察组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75%),P<0.05。结论:前列地尔加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是肯定的,按该组治疗剂量未发现副作用。
【关键词】前列地尔;地塞米松;突发性耳聋;纯音测听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25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08-01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人群听力的耳科常见病,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我科从2006年7月-2010年1月采用前列地尔加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104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7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04例(104耳),所有病例均行耳鼻喉科常规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头颅CT等检查,排除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精神病等患者,按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并将发病7天以内,未经任何治疗者纳入研究。104例患者中男50例,女54例,年龄21-67岁,平均44岁。轻度耳聋(26-40dB)21例,中度耳聋(41-55dB)57例,中重度(56-70dB)22例,重度(71-90dB)2例,全聋2例,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观察组:前列地尔2ml加入1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缓慢注射,每日1次,地塞米松10mg加入葡萄糖水中静脉滴注3天后减为5mg维持3天;对照组:低右500ml缓慢静脉滴注,两组同时配合能量合剂静脉滴注,口服甲钴胺、都可喜等。两组均为15天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纯音听阈。
1.3疗效判定标准:按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疗效分级[1]。
1.4统计学处理:将两组结果进行x2检验。
2.结果
经过15天的治疗,两组患者纯音测听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后15天的疗效[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不明,目前得到广大研究者认同的有病毒感染学说和内耳供血障碍学说[2]。内耳供血障碍学说认为突发性耳聋可因内耳血管功能紊乱、痉挛、出血、血栓形成、血管栓塞等引起,再者,病毒感染也可通过影响局部的微循环而损伤内耳:如病毒与红细胞接触引起血球聚集;内耳的血管内膜因感染而发生水肿,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病毒感染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等,这些因素最终导致螺旋神经节、耳蜗内神经元及听毛细胞供血障碍,神经萎缩,变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而致耳聋。前列地尔具有靶向扩张病变及痉挛血管,增加缺血区供血,防止盗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促使红细胞变形,使部分僵硬的红细胞易于通过毛细血管,有效改善微循环;抑制氧自由基,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药理作用,从而有效改善内耳微循环,增加内耳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内耳组织代谢恢复,听功能损害得以修复。激素可以减轻内淋巴水肿,抑制毛细血管扩张,减少炎性渗出,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循环,从而使水肿变性的神经组织恢复功能,发病后早期应用效果较好[3]。本文观察组中5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结果显示前列地尔联合地塞米松早期应用治疗突发性耳聋有较好疗效。观察组中使用的前列地尔以脂微球为载体,使之不易失活,实现了靶向治疗,具有持续、高效、安全等特性,全身副反应明显降低[4]。因此,早期使用前列地尔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上证实是有效的,值得推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7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