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中旬刊》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20995
230例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彭 渝
第1页

    参见附件(1663KB,2页)。

     【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发作的疗效。方法:用随机分组法326例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326例患者均选用博乐欣或氟西汀等西医治疗方法,对其中的中西医结合组在用使用西药的基础上,再配合中医辨证施治、结合;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可应用于抑郁症发作治疗。

    【关键词】抑郁症;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409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632-02

    2002年1月~200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抑郁发作患者326例,其中23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96例患者选用纯西医治疗方法,即使用博乐欣或氟西汀,中西结合治疗组收到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临床分析整理如下:

    1.临床资料

    将32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纯西医对照组。中西医结合组230例患者中,男100例,女130例,年龄21-67岁,平均(33.12±20.69)岁,病程长为4-11个月。纯西医治疗对照组96例患者中,男40例,女56例,年龄22-77岁,平均(38.16±20.81)岁,病程长为2-12个月。患者均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2](HRSD)测定,其结果为总分均≥20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两组抑郁症患者均选用博乐欣或氟西汀等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中医治疗。根据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将230例患者具体分型如下:①肝部气结,患者多出现多愁善感,对身边的事情有愤青情绪,悲观厌世,情绪不稳定,失常喜欢唉声叹气,有时会出现失眠多梦和两胁胀满的情况,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治疗应疏肝理气、宁心安神为主,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②气郁痰迷,患者出现情绪抑郁,唉声叹气,对身边的事情漠不关心,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迟钝,嗜睡,苔白腻,脉弦滑。治疗应该采用疏肝理气、化痰行气的方法,方选顺气导痰汤加减。③肝郁血瘀,患者情绪抑郁的现象非常严重。思维迟钝,运动缓慢,面色不好,常出现胁肋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点,苔薄,脉沉弦。治疗上采用疏肝解郁、解郁散结的方法,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④心脾两虚,患者常常会失眠,记性不好,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多愁善感,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上应采用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的方法,方选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⑤脾肾阴虚,患者精神不振,情绪不好,不喜欢运动,惊恐失眠,面色白光,舌质淡胖,脉沉细。方法上采用温肾壮阳、健脾安神,方选右归饮加减。

    3.疗效标准

    全部23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抑郁测量量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ESD)。在治疗前患者的总分评分不少于20分,标准是:痊愈:治疗后以降至7分或7分以下为;显效:8-10分;有效:11-17分;无效:≥18分。

    4.治疗结果

    经过严格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采用经卡方检验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显著差异。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注:经卡方检验,P<0.05。

    5.病案举例

    刘某,女,36岁,2003年6月初诊。平时性格内向,不惜喜欢交流。因夫妻感情不和,近三月内出现情绪不稳定、喜欢多愁善感谢、总是唉声叹气,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经常失眠,口苦两胁胀满。曾就诊于某医疗中心,给予多虑平口服,治疗一月后,症状略有好转,但是其自身担心会由于长期服药会产生毒副作用,而自行停药,后出现病情加重,来我院就诊。门诊时可见:患者情绪低落、记忆力较差、头痛,情绪悲观,胁肋胀满口苦,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为:抑郁发作;中医诊断为:郁症,辩证为肝郁气结型,治疗上采用疏肝理气、解郁安神、宁心静气。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郁金、柴胡、枳壳、醋延胡各10g,酒白芍、枣仁、合欢皮、丹参各15g,夜交藤、神曲、生龙牡各30g,每天1剂,用水煎服,一日2次服。西药给予博乐欣治疗,早晚各25mg,口服。应该注意的是药物治疗不是唯一的手段,应辅以心理疏导,患者服药一个月后抑郁症状基本消失,能够胜任日常的正常工作。

    6.讨论

    抑郁发作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常见病。在传统的中医著作中,多将其作为多“郁证”、“癫证”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多是七情所伤,涉及“神”,与脏腑、气血和津液的活动等有密切的。《素问·调经篇》:“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闷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这说明;五脏主五志,脏腑活动是情志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与郁证相关的主要脏腑包括心、肝、脾、肾,如果患者出现心阴不足,心火有余会导致患者心神不安;肝为刚脏,肝阴不足,肝气不疏,肝阳上亢,则性情急躁、控制力差;脾为静脏,脾气不振,运化失常,痰湿中阻,脾失濡养,静谧不足,则行为不安,肾为先天之本,肾精气不足,则视听下降,精神恐慌,行动迟缓在《医宗必读》中主张情志疾病的治疗当从“七情所胜”、“动静欣厌”、“饮食爱憎”、“境缘得失”、“好恶交际”、“性之缓急”等方面加以分析。采用辨证分型方能确切诊断,治疗措施也能更符合临床实际。在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兼顾它脏。在此基础上应该强调:治疗抑郁不可忽视心理治疗,中医强调情志致病,舒情又可治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6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