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上腹部手术麻醉效果比较
第1页 |
参见附件(755KB,1页)。
作者简介:罗晓琴,女,汉族,四川省甘孜州泸定人,本科,学士学位,中级职称。
【摘要】目的:探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用静吸复合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上腹部手术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分别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用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分析两组麻醉效果、术后苏醒时间、术后镇痛、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效果优级42例,占95.45%,无一例差级,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苏醒时间最短8分钟,最长37分钟,平均25.62±10.27min,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痛感时间平均为9.35±1.24h,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研究组平均住院费用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吸复合全麻联合应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具有止痛完善、血流动力学平稳、手术安全性高等优点。
【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上腹部手术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046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343-01
近年来,静吸复合麻醉开始广泛应用于上腹部手术,并有逐渐取代硬膜外阻滞麻醉的趋势,但病人术后苏醒延迟,麻醉费用增加等问题也随之显现。我们对上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材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上腹部手术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男52例,女34例,年龄16-67岁,平均37.41岁;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术式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麻醉前评估均为ASA分级工一Ⅱ级。
1.2麻醉方法:两组均于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用xx型多参数监护仪连续监测ECG、HR、BP、R、SpO2。全麻诱导先后静注芬太尼2~4μg/kg、氟哌啶0.08~0.1mg/kg、依托咪酯0.3~0.4mg/kg、琥珀胆碱1~1.5mg/kg。气管插管后用xx型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铵和持续吸入0.5%~2%安氟醚维持麻醉。呼吸频率12bpm,潮气量8~10ml/kg。关腹时停止全麻给药。研究组加用硬膜外阻滞麻醉,于T7~T9行常硬膜外穿刺并向头端置管3~4cm,给予1%利外因5mL,确定无导管入血及全脊麻后给予L.D.A合剂,针刺法确定平面在T2一T12,麻醉成功。
1.3麻醉效果判定:优:手术过程中表情自如,患者对手术刺激无明显反应,肌肉松弛好,术中监测指标无异常;良:手术过程中有痛感,但可忍受,患者对手术刺激有轻度反应,肌肉松弛一般,但不影响手术;差:患者对手术反应明显,肌肉松弛差,术中发生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情况。
1.4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两组麻醉效果、术后苏醒时间、术后镇痛、住院费用等情况。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研究组麻醉效果优级42例,占95.45%,无一例差级,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苏醒时间最短8分钟,最长37分钟,平均25.62±10.27min,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痛感时间平均为9.35±1.24h,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研究组平均住院费用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研究组与对照组麻醉效果、术后苏醒时间、术后镇痛、住院费用等情况比较
3.讨论
静吸复合麻醉指将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合用,以产生并维持全身麻醉的方法。麻醉深度的掌握一直全身全麻操作的难点,麻醉过深可引起循环抑制,麻醉过浅、镇痛不全时可并发血压增高,气管内吸痰可引起呛咳、缺氧和血压剧升、诱发心肌缺血、心律紊乱及脑溢血等严重并发症[1]。我们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开展上腹部手术,术中麻醉效果和术后痛感起始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主要是硬膜外麻醉较好的阻断了交感神经和躯体神经伤害性刺激的上行性传导,使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减少[2],且手术结束、麻醉停药后硬膜外麻醉作用依然较强,有效地延缓了患者术后疼痛,术中静吸麻醉药物用量减少缩短了术后苏醒时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55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