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中旬刊》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21332
阵发性室上速射频消融术对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李 杰
第1页

    参见附件(1707KB,2页)。

     【摘要】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变化,以了解射频消融术对心脏自主神经的影响,评价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射频消融术且Holter记录有室早者共42例,分别计算术前、术后三天及术后六周的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比较手术前后之间的差别。结果:在AVNRT中,射频消融术后早期TO值明显大于术前,TS值明显小于术前,且TO、TS均有显著差异,术后6周TO值与TS值恢复,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在AVRT中,射频消融术后早期TO值大于术前,TS值小于术前,但TO、TS差异无显著性,术后6周TO值与TS值恢复,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射频消融术后早期迷走神经的张力降低明显,特别是AVNRT患者,但六周后迷走神经张力恢复正常,射频消融术远期安全性肯定。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窦性心率震荡;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072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364-02

    射频消融术(RFCA)根治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成功率达98%以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文献报道RFCA可使心率变异性减低,对心脏自主神经有一定的影响,但结果目前仍存在争议。窦性心率震荡(HRT)是近年来提出的一项心电学诊断指标,HRT现象被认为是一种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性、简单、可靠的检测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RFCA后HRT的变化,以了解RFCA对心脏自主神经的影响,评价RFCA的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病历为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并行射频消融术的235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选取其中Holter记录有室早者共42例,其中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AVNRT者19例(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40±8岁),AVRT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33±9岁,其中左侧旁道18例、右侧旁道2例、间隔旁道3例),均为一次射频消融成功。全部病例依病史、体检、X线、心电图、彩超等检查排除心脏疾患和其他脏器疾病。

    1.2研究方法:所有病历均于射频消融术前、术后第三天及术后六周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筛选符合条件室性期前收缩,即受检者室性期前收缩有完全代偿期[1],其前至少有3个窦性心搏,室性早搏后有20个窦性心搏。并计算震荡起始(TO),TO=[(RR1+RR2)-(RR-2+RR-1)]/(RR-2+RR-1)×100%,RR1、RR2代表室性期前收缩后的前2个窦性心搏RR间期值,RR-2、RR-1代表室性期前收缩前2个窦性心搏RR间期值。震荡斜率(TS)指单个早搏后前20个窦性心动周期任意5个连续R-R间期值(ms)并以R-R间期序号为横坐标以R-R间期值为纵坐标,取其中正向最大斜率为TS的结果。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tata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做t检验。

    2.结果

    2.1在AVNRT中,射频消融术后第三天室早后的TO值明显大于术前,TS值明显小于术前,且TO、TS均有显著差异;术后6周TO值与TS值恢复,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与术前比较,*t=5.07,P<0.01;**t=0.80,P>0.05;#t=3.80,P<0.01;##t=0.52,P>0.05。

    2.2在AVRT中,射频消融术后第三天室早后的TO值大于术前,TS值小于术前,但TO、TS差异无显著性;术后6周TO值与TS值恢复,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与术前比较,*t=2.93,P>0.05;**t=0.19,P>0.05;#t=2.82,P>0.05;##t=0.14,P>0.05。

    3.讨论

    心率震荡是近年来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的一种新的心电学诊断指标,目前已在许多疾病中广泛应用。它是指一次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心率先加速后减速的现象,是自主神经对单发室早这种微弱刺激出现的快速调节反映。心率震荡发生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但现在大多数的学者比较倾向于压力反射机制,认为早搏引起血压变化被颈动脉窦等压力感受器感知,再通过自主神经反射性的引起心率发生变化。Lin等学者研究了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自主神经阻滞后HRT的变化,结果发现HRT现象主要与迷走神经反射有关[2]。

    导管射频消融(RFCA)是治疗房室折返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在RFCA后部分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窦性心动过速。目前多数学者认为RFCA后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的可能机制是由于自主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发生了改变,即RFCA对房室结区域的损伤引起了副交感神经纤维的损害,从而导致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支配减弱[3],但不同部位RFCA对自主神经产生的影响不同。

    我们的研究显示,在AVNRT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HRT现象明显减弱,表现为TO值明显大于术前,TS值明显小于术前,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即射频消融术后室早后窦性心率的早期加速和晚期减速现象变钝,而在AVRT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TO与TS亦较术前有变化,但均无统计学差异。由此结果表明,房室结双径路在RFCA后早期迷走神经的张力降低明显,这与国外Kocovic等报道,房室结双径路及后间隔旁路RFCA后HRV降低,左侧旁路则无改变[4]的结果相符合。其原因可能是:心脏的传导系统尤其是窦房结、房室结以迷走神经支配占优势,在房室结区域的RFCA可导致房室结及窦房结区域的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受损伤,且以迷走神经损伤为主[5],而房室瓣环附近的RFCA对其损伤相对较弱。本研究还显示术后六周,AVNRT及AVRT患者TO与TS均恢复正常,提示RFCA对迷走神经的损伤为可逆性,一般六周左右迷走神经功能即可恢复正常,RFCA远期安全性肯定。现有研究表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与心脏猝死密切相关。迷走神经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相对平衡构成了自主神经系统抗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窦性心律震荡正常存在时提示这种保护性机制完整,而丧失了室性早搏后的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可能提示这种保护机制已被破坏。因此对RFCA后,特别是AVNRT患者,短期内应积极的随访观察,对术后6周内发生的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患者,应给予积极的治疗与监测,必要时可应用β一受体阻滞剂,以增加RFCA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Schmiolt G,Malik M,Barthol P,et a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0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