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中的体位限制对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作用
第1页 |
参见附件(1672KB,2页)。
【摘要】目的:评价手法复位中的体位限制在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的作用。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医,没有严重心脏病、颈椎病、脊柱畸形和严重颈动脉狭窄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本人或家属同意被选入本研究。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复位组46例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加体位限制;对照组45例仅给予体位限制治疗。结果:治疗后第4天复位组和对照组的成功率分别为80.4%(37/46)和13.3%(6/45),两组差异显著(χ2=41.09,P<0.005);治疗后第7天两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1.3%(42/46)和24,4%(11/45),具有显著差异(χ2=29.16,P<0.005)。结论:手法复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体位限制治疗,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明确如无禁忌症者均可给予手法复位治疗。
【关键词】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耳石;手法复位;体位限制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079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370-02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在体位改变时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BPPV是一种常见的前庭功能障碍性疾病,对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述清楚。该病发病率高,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17%一20%[1-2]。我们将BPPV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复位组接受手法复位治疗加体位限制治疗,而对照组除没有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外,其他处理均与复位组一致,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在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91例患者均为2006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就诊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复位组和体位限制组。复位组46例,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23.7~71.5岁,平均年龄53.2岁。体位限制组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26.8~73.2岁,平均年龄55.1岁。BPPV的诊断标准和入选条件:根据有因体位改变(主要在躺下及坐起时)而出现短暂眩晕发作的病史和仰卧侧头试验或Dix-Hallpike诱发试验阳性者诊断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没有严重心脏病、颈椎病、脊柱畸形和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经本人或家属同意被选入本研究。
1.2治疗方法:复位组在行仰卧侧头试验或Dix-Hallpike诱发试验阳性后,即给予手法复位治疗。手法复位治疗的具体步骤如下:Epley手法(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①病人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头悬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病人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头部偏离仰卧位135°;④坐起,头前倾30°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Barbecue翻滚法(针对水平半规管耳石症):①病人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②身体向健侧翻转180°,头转90°,鼻尖朝下;③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④坐起。上述4个步骤完成头部3个90°翻滚为一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重复以上4个步骤直至每个步骤均无眩晕和眼震,然后嘱患者体位限制。对照组在行仰卧侧头试验或Dix-Hallpike诱发试验阳性后,不给予手法复位而直接嘱患者进行体位限制。体位限制的方法为在随后的2天内尽量保持头直立位,避免抬头、低头和弯腰等动作,睡眠时取健侧半卧位。第4天电话随访或来院复诊,如眩晕消失或诱发试验阴性则判断治疗成功。对仍有眩晕发作的患者,复位组再行手法复位治疗及体位限制,对照组仍只
给予体位限制,并于第7天再次随访治疗结果。
1.3统计学分析分别比较两组在第4天及第7天时的治疗成功例数,结果用校正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在行诱发试验或手法复位治疗时,少数患者除眩晕外尚可出现恶心、呕吐、出汗及心慌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但无其他不适主诉。2次随访各组的治疗成功例数(见表1)。第4天随访时两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0.4%(37/46)和13.3%(6/45),复位组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校正χ2检验两者差异显著(χ2=41.09,P<0.005);而第7天随访时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1.3%(42/46)和24.4%(11/45),两者具有显著差异(χ2=29.16,P<0.005)。
表191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随访结果
3.讨论
BPPV是一种常见的前庭功能障碍性疾病,对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述清楚。而最为广泛接受的假说为Epley提出的半规管耳石症,认为从椭圆囊中脱落的耳石沉积到半规管引起BPPV。既往对BPPV患者主要采取手法复位治疗取得明显疗效。但采取体位限制也可减轻甚至缓解症状。因为手法复位治疗后要求患者保持头位直立、健侧半卧位的体位限制,那么是手法复位治疗成功,还是随后的体位限制消除了临床症状而误以为是手法复位治疗成功。
用半规管耳石症可以很好地解释BPPV的五大临床症状,即眩晕发作、眩晕具有潜伏期、短暂性、互换性和疲劳性。手法复位治疗即是根据此假说创立的,设想按照一定的顺序改变头位,使半规管中的耳石沿着重力的方向不断移动,最终返回椭圆囊,从而减轻甚至完全解除临床症状。
在复位治疗后均要求患者进行体位限制。给予BPPV患者体位限制也能改善临床症状,使得在判断治疗效果时产生分歧:是手法复位治疗成功还是体位限制缓解了临床症状?复位组在第4、7天随访时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0.4%和91.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和24.4%,结果提示BPPV的症状缓解主要归功于手法复位治疗而非体位限制治疗,说明手法复位治疗对BPPV的效果确切。手法复位治疗后再进行体位限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疗效,防止耳石再返回到半规管。在保持头直立位和健侧半卧位时,半规管总脚的方向位于椭圆囊的后上方,此时能有效防止复位到椭圆囊的耳石再次进入半规管。体位限制组中部分患者确实有效,在第4、7天时分别有6例和11例患者症状得到缓解,但临床症状缓解率远低于复位组。体位限制有一定作用的原因可能与半规管中边缘细胞(margin cel1)参与吸收耳石有关,但其吸收能力远低于椭圆囊黑暗细胞,所以如果半规管中耳石量少,可能单靠边缘细胞即能完全吸收,从而使临床症状缓解,而如果耳石量多,超过边缘细胞的吸收能力,则还应进行手法复位治疗,使耳石返回椭圆囊由黑暗细胞进行吸收才能缓解临床症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7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