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42
编号:13704936
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5日 《医学信息》 20142
     摘要: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5例切口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A组),同时选取同期我院外科术后无切口感染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对这两组患者的普外手术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结果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为:患者的手术时间、年龄、所患疾病、切口的长度;这些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检测出22株革兰阴性菌,12株革兰阳性菌,6株真菌。结论 临床医治上,医生应当依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实施有效的手术治疗,做好消毒感染的工作;一旦发现术后切口感染,应当立刻采取防治的措施,将危险降到最低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术后切口感染;基层医院;预防措施

    本文选取我院在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5例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研究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5例切口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A组),年龄主要集中在8~71岁,平均30.2岁;其中男22例,女13例,男女比例为22:13。同时选取同期我院外科术后无切口感染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年龄主要集中在6~78岁,平均33.2岁;其中男20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4:3。

    1.2方法 判断术后切口感染的标准。本院采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实施诊断,内容包括:①术后切口出现红肿、热痛以及脓性的分泌物;②切口较深的部位流出脓液,或者在穿刺时抽出脓液;③术后切口自然的开裂,或者医生在打开切口后发现有脓性分泌物,并且患者的体温超过38℃;④依据组织病理学,发现术后的切口有感染的证据[1]。

    1.3统计学方法 文中相关数据均是使用SPSS17.0软件来详细分析统计的,同时为加强可信度,本文的计量的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同时本文中的每组之间的数据的比较也使用t来进行检验,文中的实验中数据均为使用的平均值。P<0.05是差异的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为:患者的手术时间、年龄、所患疾病、切口的长度、营养状况、使用抗菌可吸收材料等;这些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对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分泌物实施病原菌分析。35例患者一共培育出40株细菌,其中有22株革兰阴性菌,12株革兰阳性菌,6株真菌,以上所检查的细菌都是医院最为常见类型的感染菌株。

    3 讨论

    临床上,普外手术切口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类型的感染,究其感染因素有多种。术后切口感染影响患者身体恢复,轻者会造成患者疼痛,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危,对此,需要加强对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工作。

    3.1切口感染概率增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入组患者感染原因的归类,我们认为一般导致切口感染几率增加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有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极度消瘦、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糖尿病等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明显升高。术前患者存在潜在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菌血症未能控制的。皮肤破损感染、切口内存在不可吸收的线结或异物等,亦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

    在此,我们通过实践和经验从围手术期,手术中手术切口以及抗生素的使用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减少切口感染建议。

    3.2围手术期处理防止切口感染的措施 我们认为通过以下围手术期处理可以降低切口感染概率:①备皮工具如有条件可使用脱毛剂而非刀片;②如患者有糖尿病,术前2d内应尽量使血糖在正常范围之内;③如患者存在感染症状,则最好等待患者体温正常之后进行手术。

    3.3手术切口与感染的关系及防治措施 临床上,切口的长度与感染呈正相关的关系,因为手术切口长度及时间越长,切口所暴露空气中接触细菌感染的时间也会越长,感染概率增加;同时手术过程中,较长时间的牵拉会进一步加重伤口组织,进而影响伤口的愈合[2]。本文研究结果证实,切口时间越长,感染的几率也越大,对此,采取的防治措施为:①保持手术室处于一个无菌的环境,只有手术室无菌,才不会让病菌进入切口,对此,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当对手术室、手术器械及手术者进行全面消毒;②手术操作、缝合如果有条件应提倡尽量使用抗菌可吸收材料,它既可以起到有效抗菌作用,又可以避免体内、切口内异物残留,从而大大降到了感染的发生率。③手术中执行规范的操作程序,实施手术缝合时,应当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减少手术的创伤,同时手术台各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合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3.4切口感染与抗生素应用的关系及防治的措施 抗生素的使用分为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美国外科感染预防专家组提出(SIPGWW)提出术前1h使用适量的抗生素,术后1d停止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是较为合理的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方法。适当的护理对浅表手术感染概率的降低也非常重要。对于手术切口感染几率较多的患者,手术后应当继续应用抗生素3d左右,但要降低耐菌发生率,减少切口感染事件发生。同时本文还发现,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所患疾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临床上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减低切口感染率。

    总之,临床医治上,医生应当依据患者的具体病症实施有效的手术治疗,做好消毒感染的工作;做好围手术期前准备,尽量使用抗菌可吸收材料,避免体内、切口内异物残留,减少并消除感染病灶,维护全身皮肤的完整性。一旦发现术后切口感染,应当立刻采取防治的措施,将危险降到最低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胡少华.探讨影响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 2009,17(03): 163-164.

    [2]雷泽华,俞慎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 2010,12(04):143-144.

    编辑/刘小燕, 百拇医药(史云 路广 狄淑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