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43
编号:13704154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22日 刘海英 张作霞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我院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应用米非司酮,与32例同时期患者术后不应用米非司酮的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以有效、基本有效、复发作为疗效评价标准,米非司酮组有效率明显高于未用药组,而复发率低于未用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应用米非司酮可明显减少术后复发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米非司酮;疗效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所致的疾病,是发生在生育年龄妇女的一种妇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痛经加重、盆腔痛和性交痛等症状,其中约40%患者合并不孕症,而不孕症患者中又有40%~50%为EMs。对于EMs合并不孕,提高妊娠率、缓解疼痛、延缓复发是治疗的主要目的[1]。本文探讨EMs经保守性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巩固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行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4例,临床分期按美国生育协会拟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RAPS法)进行分期,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应用米非司酮32例(观察组),年龄21~42岁,平均(31±1.7)岁,术后分期Ⅱ期10例,III、Ⅳ期l2例,合并不孕者10例。未用药32例(对照组),年龄22~43岁,平均(31±3.6)岁,术后分期Ⅱ期11例,III、Ⅳ期l3例,合并不孕者8例。手术方法为分离粘连,基本恢复盆腔解剖结构,行异位病灶去除或行囊肿剥除术,不孕症患者术中同时行双侧输卵管通液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